
治理国家的才干。 晋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叙》:“一时莫伦,有经国之才。”《晋书·刘琨传》:“祖 迈 ,有经国之才,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经国之才”是一个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指治理国家的卓越才能,形容人具备治国安邦的学识与能力。其中“经”意为治理,“才”指才干,整体强调治国方面的杰出才能。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自叙》:“一时莫论,经国之才。”。后在《晋书·刘琨传》中也有用例:“祖迈,有经国之才,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语法与用法
相关扩展
权威性说明
该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政治才能,现代语境中亦可引申为对卓越管理能力的赞誉。
若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典故细节,可参考汉典及《抱朴子》原文。
《经国之才》这个词意指具备统治国家的才能和智慧。下面将对这个词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解析,介绍它的来源和繁体字形,以及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文章还会提供一些例句,同时列举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经国之才》这个词的部首是“广”(广告字旁)和“扌”(提手旁),共有10画。部首“广”表示广泛的意义,扩展到整个国家。部首“扌”表示人的手,而“手”又是人们行动、操作的工具。
《经国之才》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文尚书》中的一句话:“愓愓在明王,惟交尔于尔室经国之才。”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在明君的身边担任经国之才时,只与你共享你的室内之乐。繁体字形为「經國之才」。
古时候,《经国之才》一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才”是由“人”和“手”两个部首组成,形状像一个人的手掌,代表着才能;而“经”字则是由“日”和“田”两个部首组成,表示在田间担任经验丰富的角色。这些组合形成了《经国之才》这个词的古代写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经国之才》这个词的例句:
1. 他展现出了作为一位领导者所需的经国之才。
2. 他是这个国家的经国之才,能够做出明智而具有前瞻性的决策。
3. 这位政治家被视为经国之才,因为他在经济发展和外交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下是一些与《经国之才》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才华横溢、国之栋梁、经世致用
近义词:治国之才、治世之材、统御之智
反义词:无能之辈、庸才、昧智之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