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旗。亦泛指旗帜。 唐 贾岛 《寄沧州李尚书》诗:“迢递瞻旌纛,浮阳寄咏言。” 宋 苏轼 《次韵滕元发许仲涂秦少游》:“两邦旌纛光相照,十亩锄犂手自亲。”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卢国华》词:“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2).犹尊驾。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三:“已经新元,缅惟旌纛所至,百神呵卫,台候动止万福。”
旌纛是由“旌”和“纛”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属于古代仪仗礼器与军事标识的专有名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旌”本指用牦牛尾或羽毛装饰的旗杆顶端饰物,后泛指旗帜,例如《周礼·春官》记载“旌旗有铃曰旌”。而“纛”特指古代军队或仪仗队中使用的大旗,多用于统帅标识,如《后汉书·舆服志》提到“纛以旄牛尾为之,在左騑马首”。
二字连用时,“旌纛”具有双重含义:其一为仪仗礼器,指代帝王、官员出行时象征威仪的旗帜阵列,如《宋史·仪卫志》载“黄麾仗,用旌纛十二”;其二为军事符号,特指主将的帅旗,例如《资治通鉴》描述安史之乱时“见官军旌纛,始释甲投兵”。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常与“高擎”“蔽日”等动词搭配,突显其视觉威严感。
从构字角度分析,“旌”从㫃(yǎn,旗飘动状)旁,“纛”从糸(丝织品)部,二字均与织物制品相关,印证其作为纺织物载体在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中的特殊地位。现代汉语中,“旌纛”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解读及文学创作中的古典意象营造。
“旌纛”的读音为jīng dào,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旗帜相关的意象。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该词多出现在古典文献、诗词中,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如“纛”单独使用时多指旗杆顶端的装饰)。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旗帜分类或诗词中的意象,可参考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或文学解析资料。
埃郁白鹤卧雪飚车参证馋虫谗莠诚恐齿牙齿音打拳狄隶多年来峨峨摁钉儿飞机锋手纷哗剐割哈密河南梆子河豚涣释佼好葭菼解劝借徵金革尽好酒监榉柳橘皮寇没快言快语狼牙滥伪联篇累牍陵宇龙化虎变买山钱靡靡之乐默许呶呶不休捏脓弄优朴鄙屏声息气怯防勇战轻裘肥马去甲三言两语赏心乐事史剧仕女画寿酒庶尹所缘缘叨扰跳掷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