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踡屈 ”。拳曲;弯曲。《素问·刺禁论》“刺脊间中髓,为傴” 唐 王冰 注:“傴,谓傴僂,身踡屈也。” 明 张居正 《赠国子马生行》:“丈夫且知贵适志,安能踡曲坐樊笼。”一本作“綣曲”。 清 侯方域 《徐作霖张渭传》:“ 渭 鬚绕其面,髮毿毿然,又骑马折其左臂,常踡曲,类世之儿童戏绘以为冥官像者。” 马烽 《停止办公》:“他忽然听见车厢里传出很响的鼾声,不由得回头看了看,只见客人踡曲在草包上睡着了。”
“踡曲”是“蜷曲”的异体写法,两者含义相同,均指肢体或物体弯曲、卷缩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肢体或物体呈弯曲、卷缩的形态,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的姿势。例如:踡曲双腿、蛇踡曲在草丛中。
古籍与演变
该词早期多作“踡曲”,如唐代王冰在《素问》注释中提到“身踡屈也”,明代张居正《赠国子马生行》中也有“踡曲坐樊笼”的用法。现代汉语中更常用“蜷曲”,但两者可通用。
用法特点
例句参考
提示:现代书面语中推荐使用“蜷曲”,而“踡曲”更多出现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实际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踡曲(Quán Q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曲折的道路。踡曲可以拆分为"⻊"和"曲"两个部分,其中"⻊"是偏旁部首,表示与脚有关的事物;"曲"是主体部分,表示弯曲的形状。这个词在现代汉字中称为"踡",但在繁体字中仍使用"蹑"的形式。
踡曲这个词源于古代汉字,当时的汉字写法与现在有些不同。在古代,踡曲的意思是指人走路蹑手蹑脚地行走。因为古代道路狭窄而且曲折,所以人们在行走时通常需要走弯曲的道路,以避免与其他行人相撞。因此,踡曲也逐渐引申为曲折的道路。
以下是踡曲的一个例句:
小李走了一条踡曲的小巷,终于找到了他要去的地方。
踡曲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各种表达形式。例如:
踡曲道路、踡曲小巷、踡曲山径。
踡曲的近义词包括弯曲、曲折、蜿蜒等词语,它们都表示道路或路径的弯曲形状。与踡曲相反的词是笔直、直线等,它们表示道路的直线形状。
总之,踡曲是一个描述曲折道路形状的词语,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达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