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退避。《后汉书·杜诗传》:“ 诗 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后汉书·锺离意传》:“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
“降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降避”意为退避或主动避让,强调在冲突或风险面前采取谦逊、克制的态度,以避免争端或减少损失。该词由“降”(降低、退让)和“避”(躲避、回避)组合而成。
退避谦让
常见于古代文献,指主动退让以示谦逊。例如《后汉书·杜诗传》记载,杜诗因自认功绩不足,请求“降避功臣”,即主动辞让高位以避让功臣。
规避风险或冲突
现代用法中可引申为避免正面冲突或降低风险的策略,例如在商业谈判或人际交往中采取迂回方式化解矛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相关篇章或成语词典。
《降避》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作为动词使用,意思是躲避、回避、避免。它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危险、困难或尴尬的情况时,主动寻找逃避的策略。
《降避》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上弓)和⼥(女),表示这个词和弓和女性有关。它由12画组成。
《降避》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和用法。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它最早用来指箭矢击中目标后失去力量向下落地的状态。后来引申为躲避、回避的意思。
《降避》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是「降避」。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时将《降避》中的「⻮」写为「弓」,「⼥」写为「女」,形态略有不同,但字义相同。
1. 面对困难,他选择了不去降避,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
2. 她很懂得降避尴尬的处境,总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降避者、降避性、降避物、降避行为
躲避、回避、避免
面对、迎接、直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