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远的志节。《楚辞·九章·悲回风》:“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王逸 注:“言己守高眇之节,不用於世。”
“眇志”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具体含义及解析如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语境用法,可参考《楚辞》相关注解或权威辞书。
《眇志》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的意思是“志向高远、抱负伟大”。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去追求。
《眇志》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目”和“心”。其中,“目”是形声兼会意字的部首,表示与目光、视觉相关的意思;“心”则表示与心灵、思想相关的意思。整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3画。
《眇志》作为一个成语的源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滕文公之母背斧以遗其嗣。”这里的“眇志”指的是滕文公的母亲以背斧刑自杀,显示出她的志向坚定和抱负高远。
另外,繁体字“眇”在现代书写中基本上已经被简化为“渺”,但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眇”字的使用。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眇”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楷书中,“眇”字是由左右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目”字部分,下面是“少”字作为辅助部分。这种写法注重了形象的表达,表示人的眼光狭小。
1. 他虽然年纪轻,但胸怀却非常宽广,总是怀揣着《眇志》不断进取。
2. 古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他那种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眇志》使他成为后人仰慕的对象。
组词:眇目(形容眼神狭窄)
近义词:大志、壮志(形容志向高远)
反义词:短志、浅志(形容志向不高,心胸狭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