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末 常熟 毛晋 藏书阁名。 晋 喜藏书,积八万四千余册,多 宋 元 善本。又喜刻书,所刻诸书通称 汲古阁 本。其第五子 扆 辑有《汲古阁秘本书目》。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梦幻·汲古阁》:“ 子晋 有田数千亩,质库若干所,一时尽售去,即以为买书刻书之用,创 汲古阁 于 隐湖 。”
汲古阁是明末藏书家毛晋(1599-1659)创建的藏书楼与刻书坊,其名称源自《礼记·学记》"修其训典,汲汲于古"的典故,体现"勤求古训"的学术理念。该机构在中国古籍保存与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历史功能定位 作为明末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汲古阁兼具文献收藏与出版功能。毛晋以"购求善本,精校重刊"为宗旨,据《中国出版史》记载,其历时40余年刊刻《十三经》《十七史》等600余种典籍,形成"毛刻本"特色版本体系。
二、藏书与刻书特点 阁中收藏宋元珍本逾84000册,以经史类典籍为核心,兼收佛道文献。叶德辉《书林清话》特别指出,毛晋首创"影宋抄本"技术,通过覆纸影摹方式精准复制宋版原貌,现存国家图书馆的《鲍参军集》即典型代表。
三、学术影响 汲古阁刻本以校勘精审著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其刊本达34种。其刻书活动推动晚明出版业发展,据《藏书纪事诗》统计,毛氏刻工团队达200余人,形成规模化古籍生产体系,为清代考据学提供重要文献基础。
汲古阁是明末藏书家毛晋创建的藏书楼与刻书机构,其名称及文化内涵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汲古阁由毛晋(1599-1659)建于江苏常熟,是明代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和刻书工场。毛晋原名凤苞,字子晋,变卖田产致力于古籍收藏与刊刻,藏书量达8.4万册,以宋元善本著称,并校勘刻印《十三经》《十七史》等典籍。
“汲古”二字源自韩愈诗句“汲古得修绠”,意为学习古人学问需如深井汲水般钻研不懈。阁名体现了毛晋对传承古代文化的追求。
北京琉璃厂东街的“汲古阁”沿用了这一名称,主营古玩修复与传统文化工艺品制作,继承了汲古阁的文化精神。
汲古阁不仅是古代藏书刻书的象征,更成为钻研古籍、传承文明的代名词,其历史地位至今在文化界备受推崇。
溰溰悲痛欲绝本惠便宜行事蔽天蹭蹬唱吼长拳大麓飞鶱浮光裘负爵副啓改命供不应求够呛诡物虹吸管喉长气短黄猫黑尾会约頮濯和熊蹇愕坚悍节忧金节救过不给倨傲闶门老派梁狱料珠理论联系实际林海雪原鸾幢螺丝母芦哨马价珠盲史密制嬷嬷爹南山豹品衡迁逡青鵁惸然拳毛騧日新月异瑞芽失足叔舅讼筩擡扛谈妙瓮中捉鼈五官瞎吹限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