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朴陋而浅薄。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风俗》:“服食之供,糲与疏者倍蓰於粱肉紈綺,言貌朴僿,城南人常举以相啁哳。”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 六朝 人纪载实事,每不明析。因直书其事,恐词义朴僿,观者嫌之,乃故作支缀。”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本为谐韵,转之则无韵;本为双声,转之则异声;本以数音成语,转之则音节冗长,失其同律。是则杜絶文学,归于朴僿。”
(2).谓朴实。 清 谭献 《复堂日记》卷四:“ 斅艺斋 遗书,朴僿而不冗,敦碻而不夸。” 梁启超 《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第三章:“其他日相率披坚执鋭,纵横无敌於天下者,皆此最朴僿最谨严之市民。”
“朴僿”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朴陋而浅薄
指事物或言行质朴但缺乏深度,带有一定的贬义。例如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风俗》中描述“言貌朴僿”,形容人外表和谈吐朴实但略显粗浅。
朴实
在部分文献中,该词也用于褒义,表示淳朴、不浮夸。如清代谭献评价某些著作“朴僿而不冗”,梁启超则用“最朴僿最谨严之市民”形容市民的质朴严谨。
贬义用法:
明人顾起元提到“朴僿”与“啁哳”(嘲笑)关联,暗指当时城南人因言行简朴而被调侃。清人王鸣盛也批评六朝史书“词义朴僿”,认为其记载过于简略。
褒义用法:
清代文献中,“朴僿”逐渐转向中性甚至褒义,如谭献形容著作“敦碻而不夸”,梁启超强调市民的“朴僿”与“谨严”并存。
“朴僿”一词含义需结合语境:
朴僿(pǔ suì)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朴实和谦逊。以下是关于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例句等相关信息。
朴僿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木(mù)表示木材,歹(dǎi)表示不好的意思。总共有14画。
朴僿的来源较为复杂,朴是一个意为朴实的字,而僿是由俗进,作为隶变体,表示对待他人的态度谦逊、恭敬的意思。
朴僿的繁体字为朴僿。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朴僿的常用写法是木歹,代表了这个词本身的含义。
1. 他的朴僿的礼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她的朴僿与真诚的性格吸引了众人的关注。
朴僿是一个单独的词汇,通常不需要进一步与其他字词组合使用。
与朴僿意思相近的词汇包括朴实、谦逊、谨慎等。
与朴僿意思相反的词汇包括骄傲、自负、张扬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