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纪纲的意思、纪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纪纲的解释

(1).网罟的纲绳。引申为纲领。《吕氏春秋·用民》:“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言》:“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遂令披閲之者有所懵然。”

(2).法度。《书·五子之歌》:“惟彼 陶唐 ,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汉 崔瑗 《座右铭》:“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唐 韩愈 《杂说》之二:“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军机御史》:“有阑入者,即时纠劾,然后人不敢私謁,纪纲始严肃焉。” 吴晗 《“一二一”惨6*案与纪纲》:“政府要保持纪纲,必得先明白是谁在破坏纪纲。”

(3).起纪纲作用之人物。《荀子·尧问》:“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臣窃以吏者,民之纪纲。” 宋 陈亮 《酌古论·李愬》:“夫将者,三军之纪纲也。”

(4).指州郡掾属。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郡纪纲上祠,请杀之。”

(5).特指州郡录事参军。 唐 刘长卿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诗:“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行。” 唐 喻凫 《送越州高录事》诗:“官曹权纪纲,行李半舟航。”

(6).治理;管理。《国语·晋语四》:“此大夫 管仲 之所以纪纲 齐国 ,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汉书·武帝纪》:“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侍御 韩君 ,前领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

(7).统领仆隶之人。后泛指仆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秦伯 送卫於 晋 三千人,实纪纲之僕。” 杜预 注:“诸门户僕隶之事,皆 秦 卒共之,为之纪纲。”《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梁祖 与 揆 牙兵三千为纪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清僧》:“又年餘,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餽遗。”

(8).谋略。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本第十七出:“胸襟儿纪纲,扶持得帝王。”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一折:“俺这里虽然是有纪纲,知兴败,那里讨 尉迟 这般样一个身材。” 元 尚仲贤 《三夺槊》第一折:“若不是 唐 元帅少年有纪纲,义伏了 徐茂公 ,礼设了 褚遂良 ,智降了 苏定方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纪纲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纪纲是汉语中承载社会治理与伦理秩序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纪纲指代国家法度与行为准则体系。《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法度、纲纪",强调其作为维持社会运转的规范作用。核心语义包含两层:

  1. 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如《左传·哀公六年》"纪纲齐国"指建立治国规范);
  2. 个人层面的道德约束(《朱子语类》"守纪纲"强调自律要求)。

二、出处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汉书·礼乐志》记载"立明堂,修纪纲"反映其治国功能。词义演化呈现三个阶段:

三、近现代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其包含双重维度:

  1. 法律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
  2. 职业道德(如《公务员行为准则》)

近义词包括"法度""纲常",反义词为"乱纪""失序"。该词常见于法制建设(如"严明纪纲")、组织管理(如"企业纪纲")等语境,体现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法治精神的融合。

网络扩展解释

“纪纲”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法度与制度
    “纪纲”最基础的含义指社会秩序中的纪律和法度,常作为国家或组织的核心规范。例如《汉书》提到“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强调官吏需维护社会准则。

  2. 治理与管理
    引申为治理国家或管理事务的纲领。《国语》中提到管仲“纪纲齐国”,即通过制度使国家强盛。

二、其他引申义

三、历史实例

明代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人物)曾掌刑狱监察,因其滥用职权被处决。此为人名,需与制度含义区分。

四、应用场景

“纪纲”一词从具体的纲绳、官职,演变为抽象的法度与治理原则,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具体指向。在历史文献中多强调社会规范,而现代使用更偏向制度与纪律。

别人正在浏览...

保存八识不宁不咸禅寺车辕炽曝畴古垂哀脣紧翠笼大仓淡沲髑髗废旧風樂風貌感极涕零狗头上生角孤翠还官黄鹤健剑劫律草解纳惊砂经涉均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凉室刘白俚言卢獦买花钱盲妹犘牛梅花约梦松邈如驽铅軿马铺卒起草认影为头闰余赏要绳缨实科似若算馆碎车虫泰始历塘火铁鹰瓦溜闻家五经魁首无名之师鲜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