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宫、商、角、徵、羽五声的节奏。《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 杜预 注:“五声之节。” 唐 孟郊 《又上养生书》:“法天之听而听之,听不违於五节也。”
(2).古代以五行配四时的五个季节。即春、夏、季夏、秋、冬。《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杜预 注:“六气之化,分而序之,则成四时,得五行之节。”
“五节”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两种主要解释及相关背景:
指宫、商、角、徵、羽五音的节奏,源于《左传·昭公元年》中“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
以五行(木、火、土、金、水)配四时,划分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
部分现代资料将“五节”引申为五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为现代文化中的延伸解读。
提示:若需更详细文献考证,可参考《左传》及古代乐论典籍,或通过权威词典进一步查证。
《五节》是一个词语,表示五个不同的部分或时间节点。它可以指代物体、事件或时间的分割。
《五节》的部首是“王”和“示”,其中“示”为左边的部首,笔画数为5,表示五节中的每一节。
《五节》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中,用来描述周朝的五大宗法制度,即禅让、会稽、清帐、夏正、水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用法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五节》的繁体写法为「五節」。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古代写《五节》之字用草书的形式,常见的有钟鼓、帛书、铭文等。
1. 我们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五节庆典活动。
2. 下个月是冬至,这是中国传统的五节之一。
3. 这株植物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五个不同的节段。
五花八门、五颜六色、五音不全、五湖四海、五彩缤纷
五环节、五个时期、五个段落、五个分部
整体、无分割、统一、不分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