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谕的意思、诫谕的详细解释
诫谕的解释
(1).告诫晓喻。《元典章·户部九·立社》:“凡有司禁治事理,社长每季须诫諭,使民知畏,毋陷刑宪。” 清 林则徐 《批英国领事义律派参逊赴洋示令全缴鸦片禀》:“该领事须知本大臣推诚诫諭,迅速懔遵,不得反覆无常,自取咎戾。”
(2).指告诫与晓谕之类的文告。《宋史·选举志二》:“如詔誥、章表、箴铭、赋颂、赦敕、檄书、露布、诫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无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
词语分解
- 诫的解释 诫 (誡) è 警告,劝人警惕:告诫。 文告。 文体名:诫敕。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谕的解释 谕 (諭) ù 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谕。手谕。谕旨。晓谕。 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 古同“喻”,比方。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诫谕”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主要包含以下详细含义:
-
本义与核心含义:
- 告诫、训示: 这是“诫谕”最核心的含义。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具有权威者(如君王、师长)对他人进行劝诫、教导,使其明白道理、避免错误或遵守规范。它强调通过言语进行警示、引导和教诲。
- 晓谕、使之明白: “谕”本身有告知、使之明白的意思。因此“诫谕”也包含通过告诫使人知晓、理解某种道理、规定或意图的含义。
-
引申与特定用法:
- 特指皇帝的诏令: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诫谕”常特指皇帝颁发的诏书、命令或训示,用于告诫、晓谕臣民或特定对象(如藩王、官员)。这类文书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 规劝、警告: 强调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或危险进行预先的提醒和劝阻。
- 教导、教诲: 侧重于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人向善或遵循正道。
-
字源与结构分析:
- 诫: 本义为“警告、劝告”。《说文解字》释为“敕也”,即告诫使之警惕、约束。
- 谕: 本义为“告知、使之明白”。《说文解字》释为“告也”,即晓谕、告诉。
- 结合: “诫谕”二字结合,意为“通过告诫使之明白”,既包含警示约束的意味,也包含开导晓示的目的。
-
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诫谕”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更常见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如历史、文学作品中)。
- 其核心含义“告诫、训示”仍然保留,但较少用于指代最高权威的命令。
- 常可与“告诫”、“训谕”、“晓谕”等词互换使用,但“诫谕”带有更正式、更强调权威性的色彩。
“诫谕”是一个融合了告诫、训示、晓谕、教导等多重含义的词汇。其核心在于通过权威性的言语进行警示、引导和教育,使人明白道理、遵守规范或避免错误。在中国古代,它尤其特指皇帝的诏令。理解该词需结合其字源本义和历史语境。
权威引用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商务印书馆: 对“诫谕”的现代释义提供了最权威的标准解释。(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或权威在线词典平台,如汉典 等,但需注意在线平台可能整合多个来源)
- 《辞源》(修订本) - 商务印书馆: 详细考释了“诫谕”的词源、历史演变及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特别是其作为帝王诏令的含义。(可参考大型图书馆数据库或专业辞书网站)
-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 中华书局等出版社: 提供了“诫”和“谕”两个单字的本义解析,是理解“诫谕”构词的基础。(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等古籍数据库)
- 《康熙字典》 - 清代官修: 收录了“诫”和“谕”的丰富古义及例证,有助于理解其在古代典籍中的运用。(可参考汉典 等集成古籍字典的网站)
- 古代典籍用例(如《尚书》、《礼记》、《明实录》、《清实录》等): 直接展示了“诫谕”在古代,尤其是帝王文书中的实际运用,是词义的重要佐证。(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或专业历史文献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诫谕”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è yù,由“诫”(警告、劝诫)和“谕”(告知、宣布)两字组成,基本含义是通过警告或劝诫的方式传达道理或行为规范。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与结构
- “诫”:强调警示、规劝,带有约束性;
- “谕”:侧重正式告知或宣告。
两者结合,既包含劝诫的意图,又体现官方或权威的传达性质。
2.具体解释
根据历史文献和词典释义,“诫谕”有两种用法:
- ① 动词用法:指以告诫、晓喻的方式使人明理。
例如:《元典章》提到地方官员需定期“诫谕”民众遵纪守法;清代林则徐也曾通过“诫谕”要求外国领事遵守法令。
- ② 名词用法:指官方发布的劝诫性文告。
《宋史》记载此类文告与诏诰、檄书等并列,属于正式公文类型。
3.使用场景
- 历史场景:多用于官府、社稷管理,如元代“立社”制度中社长的职责。
- 现代延伸:可泛指正式的劝诫行为或文件,如教育、管理等领域中带有警示作用的表述。
4.与近义词的差异
- “告诫”:侧重口头或直接的警告;
- “谕令”:强调自上而下的命令;
- “诫谕”:兼具劝诫和正式宣告的双重性质,更具书面化和权威性。
如需更全面文献例证,可参考《元典章》《宋史》等古籍,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并兼鄙邑不能彀不女才谋旦夕电功率顶职耳择方舄繁委焚燎否结阜乡舄干符个人伤害公曹宫法晦昒会能贿谢见报緘书椒房兰室谲狯亢奋亢丽刳割揆理度情灵祜离桡鹿革马蝉没事人名姬鸟男女棚圈蜻蜓点水蚑蠕秋河雀小脏全三候三术深矉蹙頞释疑诗余守把守节淑恶黍累数列缩腹豚鱼文烈晤别香盐相状牺币西池金母叶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