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余的意思、诗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余的解释

[verse]诗词中词的别称,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的而得名

详细解释

(1).词的别称。 清 戴褐夫 《<天籁集>序》:“《天籟集》者, 元 初 白仁甫 所作诗餘也。诗餘莫盛於 元 ,而 仁甫 之作,尤称雋妙。” 清 李良年 《词家辨证》:“今诗餘名,《望江南》外,《菩萨蛮》《忆秦娥》称最古。”

(2).指诗歌字面外的内容。 元 袁桷 《辋川图》诗:“诗中传画意,画里见诗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余是中国古代文学术语,原指诗歌的余绪或变体,后特指宋词这一文学体裁。该称谓源于宋代文人将词视为诗的延伸形式,反映出词体在古典文学体系中的次生地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词的别称,以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

从文学发展史看,“诗余”概念的形成与宋代文坛对诗词分野的讨论密切相关。南宋学者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提出:“古人因诗而作歌,未有不歌而诗者。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谓之‘填词’。”这种由诗入乐的创作方式,奠定了词体作为“诗之余”的理论基础。明代《四库全书总目》在集部词曲类提要中强调:“词萌于唐,盛于宋,号为诗余。”

值得注意的是,“诗余”之称蕴含着古代文人的文体价值观。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词“别是一家”,强调其独立于诗的审美特征;而清代《钦定词谱》编纂者则系统梳理了词调格律,印证了词体虽源于诗,但已形成独特规范体系的事实。这种文体称谓的演变,折射出中国韵文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诗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词”的别称,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诗余”是“词”的别称,指由诗演变而来的韵文形式。因词在格律、句式上脱胎于诗,但更自由灵活,南宋文人认为其是“诗的降一格”文学样式,故称“诗余”。

二、名称由来

  1. 文体演变说:词起源于唐代乐府和民间曲子,经五代至宋逐渐定型。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与整齐的诗不同,被视为诗的延伸。
  2. 功能补充说:古人认为词能表达诗未尽的细腻情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提到“诗馀”之“余”实为“赢余”,指词在节奏、情感上比诗更丰富,而非“剩余”之意。

三、历史使用

四、其他解释

  1. 诗歌外延:元代袁桷提出“诗余”可指诗歌字面外的意境,如画作中蕴含的诗意(《辋川图》诗:“画里见诗馀”)。
  2. 语言风格:部分学者认为“诗余”要求语言典雅纯正,避用艳词俗调,继承诗的清空雅正风格。

五、示例与影响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忆秦娥》被称为“诗余之祖”,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长烟落日孤城闭”等句,亦被视作诗余的典范。

别人正在浏览...

别样敝幽拨拉成门户崇宠崇事楚壤垫财蝶庵独门独院楯郎芳泽凤犀簪封执付合櫜韬共合棺殓孤耸胡浪假揑监史激渎棘枳句无看不过看门可口廲廔令胤泷泷玛尔噶卖面子买账毛草毛葫芦兵贸然毛司勉农明训旁行斜上盘水加剑蟠郁抛舍配曲嫔贡伾伾乾冈请求球籍求亲靠友却绝如泣草芥骚困死模活様铁铣惕汗歪辣武关协力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