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揭帖 ”。犹张贴。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 元祐 四年六月九日勑:坊场钱并依上件助役钱,已得指挥,令封桩户房一就置簿揭贴。”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 宋 元丰 中,詔中书例写一本,纳执政,分令诸房揭贴。谓揭而贴之。古贴帖通用。”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帖在甲板上。”
“揭贴”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发音和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含义
指“揭露真相”或“揭穿谎言”,常用于揭发欺骗、曝光不实信息的行为。例如:
“为了揭发假消息,他在市场上揭开了那些贴在墙上的假告示,让人们看到真相。”
历史用法
源自宋代,表示“张贴文书”的动作。如宋代苏辙的文献中提到“置簿揭贴”,即通过张贴方式公示官方文件。清代方以智在《通雅》中也提到“揭而贴之”,说明其本义是“揭起并粘贴”。
写作“揭帖”时,含义扩展为:
古代文书或启事
指官方或私人张贴的告示、文书。例如:
唐代以后,农民起义者通过“匿名帖子”进行宣传;清代监察部门用“揭帖”揭发不法官吏。
现代网络误用
部分网络语境中被误用为“浏览帖子”或“回复帖子”,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来源支持,需谨慎使用。
如果需要进一步考据,可参考《通雅》《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等古籍。
揭贴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它既可以指代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作为动词时,揭贴的意思是“撕下贴纸或海报”,通常用于移除不需要的或已经过时的贴纸。作为名词时,揭贴指的是撕下来的贴纸或海报。
揭贴的汉字是由部首手和字头为贝的构成。手部首是贝字边右上角的部首,在汉字中通常表示与手有关的意思,而贝字既有贝壳的意思,也可以借用其形象描绘物体的硬壳。
根据部首手和字头贝的构成,可以将揭贴拆分为6个笔画。
揭贴一词最早出现在近代汉语中,并且属于口语词汇。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揭贴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行为,因而此词汇也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并使用。
在繁体字中,揭贴通常写作「揭貼」,部首和构成基本相同,只是字形略有不同。
据研究,古代汉字中没有直接表示“揭贴”的固定形式,早期的文字主要用于刻画实物或记录古代人物、事件等,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描述较少关联。
1. 他非常仔细地揭贴,以免损坏墙壁。
2. 昨天在学校门口揭贴的海报已经被撕掉了。
揭纸、揭海报、揭广告、揭条、贴纸、贴海报、贴广告
撕下、剥下、去除、拔下
贴上、粘贴、张贴、附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