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问、责备。《旧唐书·严挺之传》:“ 元紘 詰譙 挺之 。”
“诘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qiáo,其核心含义为严厉质问与责备,常用于描述对错误行为的严肃追究。以下是详细解释:
严肃追责: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献中,体现对问题的严格态度。
例句:
《旧唐书·严挺之传》载:“元紘诘谯挺之。”(指元紘对严挺之进行严厉问责。)
成语属性:部分资料将其归类为成语,突出“通过质问实现追责”的行为逻辑。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旧唐书》相关章节。
《诘谯》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质问或追问对方的言论、行为是否合理。
《诘谯》的拆分部首是讠和言,部首拆解后分别是“讠”和“言”,拆分笔画为11画。
《诘谯》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诘廉纂》中,当时的讽刺与质问多采用《诘谯》一词。
《诘谯》的繁体字为「詰諠」。
《诘谯》在古时的汉字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例如「诘諠」、「訐諠」等,字形随着演变和发展逐渐确定。
以下是一些使用《诘谯》的例句:
与《诘谯》相关的组词包括:
与《诘谯》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
与《诘谯》意思相反的词语包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