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不夕的意思、不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不夕的解释

谓暮不见君。指无急要事。《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杜预 注:“不夕,言无事。” 孔颖达 疏:“旦见君谓之朝,莫见君谓之夕……人息事少,故百官承奉职事,皆朝朝而莫不夕。不夕,言无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不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主要出现在古代典籍中。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不夕”指傍晚不办公或不见客,引申为专注于白天的事务而不延至夜晚。该词由否定副词“不”与时间名词“夕”(傍晚)组合而成,强调特定时间的行为规范。其核心在于区分昼夜职责,常见于描述古代官吏或贵族的作息制度。

二、出处与背景

该词典出《左传·成公十二年》:

“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此处指百官白日处理政务,傍晚不再办公,体现周代礼制对作息时间的严格划分。汉代郑玄在《礼记注疏》中进一步阐释:“朝以听政,夕以修令”,说明“不夕”是维护行政效率与生活节律的礼法要求。

三、用法演变

  1. 本义:专指官吏傍晚停止公务(如《吕氏春秋·慎大览》:“诸侯之客至,不夕而见”)。
  2. 引申义:后扩展至贵族阶层,如《国语·鲁语》载:“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侧面反映“不夕”作为社会阶层的时间礼仪。
  3. 文化内涵:体现古代“天人相应”的时序观,如《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与“不夕”共同构成传统时间哲学的一部分。

四、现代关联

“不夕”虽已非现代常用词,但其承载的“劳逸有度”思想仍具现实意义。现代汉语中“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与之形成反义对照,而“日落而息”的谚语则延续了相似的时间伦理。

参考文献来源

  1. 《左传·成公十二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卷第782页
  3. 《礼记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郑玄注
  4. 《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陈奇猷校注
  5. 《国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邬国义译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汉语大词典》在线版可参考www.hanyudacidian.cn,但需订阅访问。)

网络扩展解释

“不夕”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不夕”指傍晚(“夕”)无需朝见君主,表示没有紧急或重要的事务需要处理。该词最早出自《左传·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

2.使用场景

3.词源与结构

4.权威性辨析

“不夕”本义为古代傍晚无需处理紧急政务,后衍生出“无要事”的泛指。使用时应结合历史语境,避免与现代引申义混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原文及杜预、孔颖达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暴处薄眉播敷参谋长尘陋辞呈寸田尺宅大而化之底帐断遣队乐蠹折贰音焚舟破釜感恻高姓大名更做道觥船钩络关键期孤孽罕遘河埠荒年晦在驾鹤西游简秀计册静便惊心丧魄九莲灯刊出恳谢侉戏魁梧奇伟刘四駡人流纨逻舍卖友求荣磨趄子农家子旁门小道齐辑穷当益坚戎戍软亸衰衰算寿泰风天国跳鳞惕号题名会同声相应退席亡绝微劳诬治衔蝉席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