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摩骨节。《淮南子·泰族训》:“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岂节拊而毛脩之哉!”
“节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指抚摩骨节,即通过按摩或触碰人体关节部位以达到舒缓或调理的目的。该词出自《淮南子·泰族训》的记载:“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岂节拊而毛脩之哉!”
语境分析
在古籍中,“节拊”多用于描述身体调理或养生相关的场景。例如《淮南子》中强调人体机能自然调重要性,认为无需刻意通过“节拊”等外力干预即可达到健康状态。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为罕见,属于生僻词汇,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学术讨论。需注意其与“节族”(指关节和肌肉聚结处)等相近概念的区别。
补充说明
从构词法看,“节”指关节,“拊”意为轻拍或抚摩,组合后引申为对关节的按摩手法,可能与古代中医推拿理论相关。
建议:若需深入理解,可结合《淮南子》原文及汉代医学文献进一步考证。
节拊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节制和拍打。它由两个部分组成:节和拊。
节拊的首部是“⺖”(木字旁),尾部是“扌”(手字旁),共计8个笔画。
节拊源于古代音乐演奏中的一种方法,常用于打拍子,作为一种节制的手势。后来,节拊引申为节制和拍打的意思,用来形容对行为的约束和处罚。
节拊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節拊」。
古时候的节拊写作「節拊」。在古代的字典和文献中,「節」字是用「⺁」(竖折弯钩)加上「示」(礻)的组合。
1. 他用节拊打击了桌子一下,制止了大家的喧闹。
2.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节拊,以教育他们。
1. 节制:指对行为、情感等进行控制和限制。
2. 打拊:指用手或器物拍打。
1. 制约:指通过规定或限制来控制行为的发展。
2. 惩罚:指对不符合规定或犯罪行为进行处罚。
放纵:指对行为不加约束或制约,任由其自由发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