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大夫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郑玄 注:“家邑,大夫之采地。” 明 宋濂 《吴公行状》:“ 毘陵 , 吴 之 延陵 ,乃 季子 之家邑也。”
“家邑”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家邑指古代大夫(官职)的采地,即君主赐予大夫作为俸禄或管辖的封地。这类封地通常位于都城周边区域,属于“稍地”(距离王城较近的土地)。
明代宋濂在《吴公行状》中提到:“毘陵,吴之延陵,乃季子之家邑也。”说明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的封地延陵即属家邑。
家邑反映了古代贵族阶层通过土地分封维系权力结构的制度特点,其记载多见于礼制典籍与历史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原文及郑玄注疏。
《家邑》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表示“家乡”、“家族聚居的地方”等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家(宀+豕)邑(⻏+⺈+㇏)
家的部首是宀,总笔画数为8;邑的部首是⻏,总笔画数为8。
《家邑》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源自古代的家族组织形式。在古代社会,人们以家族为单位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邑”。
《家邑》的繁体形式为「家邑」。
在古代,汉字的形体和书写方式有所变化,古时候《家邑》的写法为「家域」。
1. 他一直怀念着自己的家邑。
2. 村子里的人们都彼此相互照顾,一同守护着这个家邑。
1. 家乡:指个人或家族的出生地、成长地。
2. 家族:指源自共同祖先且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群体。
近义词:家乡、家园、故乡。
反义词:外地、异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