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家邑的意思、家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家邑的解释

古时大夫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郑玄 注:“家邑,大夫之采地。” 明 宋濂 《吴公行状》:“ 毘陵 , 吴 之 延陵 ,乃 季子 之家邑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家邑,又称“采邑”或“封邑”,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下的一种重要土地占有形式,特指君主赏赐给卿、大夫等贵族作为世禄的领地。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周代及后世君主授予卿大夫的世袭封地。受封者(卿大夫)在其家邑内享有统治权,包括征收赋税、管理民众等权利,并承担向宗主国(诸侯或天子)纳贡、服役、出兵等义务。此制度是周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分层管理。来源依据见《汉语大词典》“家邑”词条(第3卷,第1288页)及《周礼·地官·载师》郑玄注。

二、历史背景与特征

  1. 分封基础:家邑源于周代“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原则,规模通常小于诸侯国,如《礼记·王制》载“大夫倍上士,禄足以代其耕”,表明其经济来源依赖封地收入。
  2. 世袭属性:家邑可世袭继承,形成“世卿世禄”制,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郑国子产受封邑后子孙世守。
  3. 管辖权限:卿大夫在封地内行使行政、司法权,但重大事务(如军事)需服从诸侯调遣,体现“主权分割”特征。来源综合《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及《周礼·春官·大宗伯》贾公彦疏。

三、词义演变与用法

“家邑”一词多见于先秦典籍,汉代后随着郡县制推行逐渐衰落,但作为历史术语仍用于指代贵族封地。现代汉语中属历史词汇,常见于研究古代制度、历史的语境。其构词法为偏正结构,“家”强调归属,“邑”指城邑或封地。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689页释义及用例分析。

权威文献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2.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3. 《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4.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网络扩展解释

“家邑”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中的特定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1.基本定义

家邑指古代大夫(官职)的采地,即君主赐予大夫作为俸禄或管辖的封地。这类封地通常位于都城周边区域,属于“稍地”(距离王城较近的土地)。

2.文献出处

3.历史背景与功能

4.实例佐证

明代宋濂在《吴公行状》中提到:“毘陵,吴之延陵,乃季子之家邑也。”说明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的封地延陵即属家邑。

家邑反映了古代贵族阶层通过土地分封维系权力结构的制度特点,其记载多见于礼制典籍与历史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原文及郑玄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般当悲恼褊塉刬内车辂吃儎祠庙词形呆愣刀砧东风都凡多口阿师凡木蔓風聲鶴唳跟丁膈言工休沟谷贯穿融会官印归还骇人含素旱秧田火判緘书简退节制资本金楹疾日镌诲来事烙痕牢膳冷脸子廪收猛生欧歍排矟霹诬前藻七板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取消日月如梭涉水靴恃固释亮水浸老鼠讨情同学弟外库渥饰午前飨德香粉橡皮线西蚕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