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郊祀中的献祭礼仪。有初、亚、终三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郊祀年驾宿青城端诚殿行郊祀礼》:“上登坛,登歌乐作,行初献礼毕,降坛,委亲王行亚献礼。”
(2).泛指祭礼仪式。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蒋山佛会记》:“上行初献礼,跪进清浄饌,史册祝,復再拜。亚终二献同。”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到衙门》:“上任日,照择定某时,穿吉服,诣城隍神前,行祭礼,牲帛照例备办,礼生赞唱,行献礼后,礼生宣读誓文。”
(3).为表示庆祝而献出礼物。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大会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给*********献礼和捐献飞机大炮的活动。” 熊健荪 《******叔叔又回来了》诗:“你运的一砂一石,哪一车不是在向祖国献礼?”
献礼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可分为以下三类:
古代祭祀礼仪
指古代郊祀中的献祭仪式,分为初献、亚献、终献三部分。这一含义源于《周礼》等典籍记载,常见于历史文献。
泛指祭礼仪式
扩展为一般祭祀活动中的礼节,如明代文献中提到的“行献礼”仪式。
庆祝性献礼
现代常用义,表示为庆祝重要事件或节日而献出礼物,如“向国庆献礼”。
注:以上释义综合了古籍考据与现代语言习惯,具体使用时需结合语境。
《献礼》是一个词语,表示向人或神献上礼物或表达敬意。这个词语中的“献”意味着奉献、敬献,而“礼”则表示礼物或仪式。
《献礼》这个词可以拆分为“犭”和“示”。其中,“犭”是它的部首,表示犬(狗)的意思;而“示”是它的笔画,表示十字。
《献礼》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并没有繁体字形态。在繁体字中,通常使用“獻禮”的形式来表示。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献礼》这个词,古代人一般是使用类似“㕘禮”或“㠯禮”的形式来书写。由于文化的演变,字形逐渐改变,直至今天的现代写法。
1. 我给老师献上一个特别准备的礼物,作为对他的感谢之情的献礼。
2. 这场晚会的开幕演出是为了向我们的国家献礼。
1. 献花:向某人或某事敬献鲜花。
2. 献爱心:无私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和关爱。
1. 送礼:赠送礼物表达敬意。
2. 赠品:作为赠予或奖赏的礼物。
1. 接受:接收他人赠送的礼物或表达的敬意。
2. 拒绝:不接受或不同意他人的礼物或敬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