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儿戏;游戏。《太平广记》卷三六○引 三国 魏 曹丕 《列异传·傅氏女》:“北地 傅尚书 小女,尝拆荻作鼠,以狡獪。”《魏书·萧昭业传》:“与羣小共作鄙艺,掷涂赌跳,放鹰走狗诸杂狡獪。” 宋 陆游 《示子遹》诗:“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獪。”自注:“ 晋 人谓戏为狡獪,今闽语尚尔。”
(2).戏言;玩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我尝与诸人道 江 北事,特作狡獪耳, 彦伯 遂以箸书。” 宋 范成大 《游灵石山寺》诗:“仙人昔来游,笔墨上朱甍。举臂寻丈高,聊得儿童惊。老矣谢狡獪,题诗记吾曾。” 清 袁枚 《新齐谐·观音作别》:“余想佛法全空,焉得作如此狡獪,必有鬼物凭焉。”《孽海花》第四回:“我老子听了家人的话,才明白昨夜的事,果然是 太清 弄的狡獪,心里自然得意。” 刘半农 《读<海上花列传>》:“作者偏要故弄狡狯,说她预先置办嫁装,平白的拖上数千金的债,到后来是一场无结果。”
(3).诡诈。 唐 韩愈 《嘲鼾睡》诗:“盗贼虽狡獪,亡魂敢窥閫。”《宋史·侯陟传》:“ 陟 有吏干,性狡獪好进,善事权贵。”《老残游记》第十七回:“你亲笔字据都写了,还狡獪什么?” ********* 《大哀篇》:“民权者,少数豪暴狡獪者之窃权,非吾民自得之权也。” 叶圣陶 《城中·晨》:“ 酒糟鼻子 狡狯地笑了。”
(4).谓机灵。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噶雄》:“有 务子 者,年与 雄 埒,为人亦狡獪颖秀。”
“狡狯”是一个具有文言色彩的汉语复合词,词性为形容词,读音为jiǎo kuài。该词由两个同义语素“狡”和“狯”构成,其中“狡”本指狐狸的狡猾,《说文解字》释为“少狗也,从犬交声”,后引申为诡诈;“狯”在《玉篇》中明确解释为“狡也”,二者组合后形成同义复合词,强调“诡诈多端、善于欺骗”的核心语义。
从语义特征分析,“狡狯”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格特质或行为模式,例如《聊斋志异·狐梦》中“毕妇狡狯,固掩其肘”的描写,生动展现人物工于心计的形象。在语法功能上,该词可作谓语或定语,如《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乃大夫伯宗,为人忠直敢言,且素有德望,郤、栾二氏皆惮之,虽骄横狡狯,毕竟不敢怎么样”,既作定语修饰人物性格,又在语境中暗含道德批判色彩。
近义词系统包含“狡诈”“奸诈”“诡谲”等词,其中“狡诈”侧重虚伪欺骗,“奸诈”强调阴险害人,而“狡狯”更偏重机变多端的特质。反义词体系则包含“敦厚”“憨厚”“朴讷”等表达忠厚品性的词汇。据《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辨析,这些近义词在语义强度和使用语境上存在细微差异。
该词在当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或文学创作领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古代文献中“狡狯”偶有中性化用例,如《世说新语·文学》载“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此处作“玩笑”解,但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消亡。
“狡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ǎo kuài,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狡诈、诡诈
指人或动物性格狡猾,善于隐藏真实意图,通过伪装或欺骗手段达到目的。例如“故弄狡狯”即故意迷惑他人。
提到,这类人表面无害,但内心机敏,需提高辨别能力以保护自身利益。
古义延伸
在古汉语中,“狡狯”偶尔也指“儿戏”或“玩笑”,如刘半农作品中的用法,但现代语境中此义已较少见。
诗词引用
辛弃疾诗句“棋鬭机关嫌狡狯”,以“狡狯”形容棋局中的机巧谋略,体现其灵活多变的特质。
语境差异
需注意该词多用于书面语,且在不同语境中可能褒贬不一。例如,形容策略时略带中性,而描述人品时多为贬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文学典籍或权威词典。
晻蔼跋提河背井离乡飙口水谗闲承荫槌提悼悔盗人店夥泛斗返期飞浪丰昂付印甘茶蛤蜊喉痹花柳人家话眼鹄鹭脚踏车既灌惊诧锦缬科禁莲华白蒙古包绵里针墨突内厂滂沲漂撇剽摘栖暮青玉虬去疾渠央三鳝沈身沈淫石霤师巫索赔天固天命有归苕递铁辙刓敝兀奡勿怠勿忘伍老无筭五族闲冰期相分笑骂瞎子摸鱼犀光西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