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相分的意思、相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相分的解释

谓使互相增进契分,情谊。《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卒”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兖 豫 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清 黄生 《义府》卷下:“《季汉书·邴原传》:‘当以书相分。’言以书荐之,使相契分也。”

佛教语。法相宗所说的学说。与“见分”相对。谓认识和感知的对象。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每支各摄证自证分、自证分、相分、见分等。”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缘色及空,以为相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相分"是佛教唯识学核心概念,最早见于《成唯识论》卷二的记载:"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成唯识论校释》。该术语指认识活动中被认知的客体部分,与能认知的"见分"构成认识过程的两大要素。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中,窥基大师阐释:"相分如镜像,见分如镜光"《大乘百法明门论解疏》,形象比喻认知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现代佛学辞典将其定义为"心识所变现的认知对象"《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强调其作为认识对象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心识活动产生的影像。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着重其哲学意涵:"指认识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形态"《汉语大词典·目部》,这一解释融合了梵语"nimitta"的原意与汉语哲学表达。在认知结构层面,唐代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提出"相分乃识体所变"《禅源诸诠集都序校注》,揭示其作为心识活动产物的本质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相分”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普通汉语中的含义(人际交往层面)

指通过书信、推荐等方式增进彼此的情谊与信任。该用法源于古代文献:

二、佛教唯识宗术语(哲学认知层面)

属于“四分说”中的核心概念,指认识活动中的客观对象部分。具体特征:

  1. 定义:相分是主观认识的对象,如视觉所见之色、听觉所闻之声,或意识所缘的抽象概念。
  2. 与见分关系:见分是能认识的主体功能(如眼识的“看”),相分则是被认识的对象(如看到的物体),二者构成认识的基本结构。
  3. 学术延伸:清代学者章炳麟在《建立宗教论》中提到“缘色及空,以为相分”,说明相分涵盖物质与空间等认知范畴。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需深入理解佛教哲学中的相分概念,建议参考《成唯识论》或法相宗典籍。普通语境下的用法多见于古籍,当代人际交往中更常用“交情”“情谊”等词汇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别字宾饮薄荷不拜残恣常平出钞楚臣讴从车麤鄙导板大统敦厚咄呐二曲返缚纷华高德根着公听并观蛊事话里带刺欢炽黄杜画沙火库矫迹酒京就禄鞫决磕搭口音姱容马驮媚附秘呪曩列泼皮货曝昳窍木起发清退琼瑰僧伽彼沈博绝丽侍投殊涂同归思仙宿头踏踏实实头回秃毫晚智忤逆遐坂贤声闲天下遂协辅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