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邉徼”。1.犹边境。《梁书·萧藻传》:“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 唐 李峤 《城》诗:“何辞一万里,边徼捍 匈奴 。” 宋 苏辙 《次韵子瞻人日猎城西》:“少小事邉徼,斩刈轻荼蓼。” 明 谢肃 《送陈德原之琼州宁远县知县》诗:“但使政成邉徼静,酿榴为酒且须酣。” 曹之骐 《腾越光复纪略》:“ 腾 则僻在边徼,交通梗塞,海内之人,知者盖鲜。”
(2).犹界限。 ********* 《太平洋舟中见一明星》诗:“我才知道我已离了故乡,贬斥在情爱底边徼之外--飘簸在海涛上的一枚钓饵。”
边徼是汉语中表示边境、疆界的复合词,由“边”与“徼”两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边”指地域的边际,如《说文解字》释为“行垂崖也”,本义为山崖边缘,后引申为国家的边界地带;“徼”在《广雅》中解释为“循也”,原指巡查边界的行为,后衍生为边塞、关隘的统称。两字组合后,“边徼”泛指国家领土的边远区域,尤指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接壤的军事防御地带,如《明史·地理志》中“边徼要冲,屯戍重地”的记载,即强调其战略地位。
从词义演变看,“边徼”早期多用于军事语境,如唐代杜佑《通典》描述“边徼置烽燧,备胡寇”,后逐渐扩展至地理与文化范畴,指代远离政治中心的边疆地区。现代汉语中,该词的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例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常以“边徼”探讨古代边疆治理。其同义词包括“边陲”“边塞”,但“边徼”更强调官方管辖与军事属性,区别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边疆”。
“边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边徼”读作biān jiǎo,意为“边界”或“疆界”,既可指国家之间的地理分界线,也可泛指某一区域的边缘地带。其异体写法为“邉徼”。
古代边徼管理关乎国家安全,如唐代李峤《城》诗提到“边徼捍匈奴”,强调边疆防御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引用或扩展用例,可参考《梁书》、李峤诗作及闻一多现代诗歌等来源。
澳大利亚败褐百擧白君邦贼表演艺术碧梧婢屣鱼昌旺撑达称论尘物驰志伊吾崇文馆春选楚水燕山粗强道法自然盗竽妒口风殿槁枯鲠讦骨捱捱观察力关纽官系诡错还质鸿盘回伏较高级绞索街心尽先赆遗骏驭开方破狱泪容笼丛栾睃厖大麻纱民资木秀于林女弟迫索轻描谈写人精三风骚激事对述作搜抉俗尚跳水池未从武火忤慢午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