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狡戾愤懑。《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 杜预 注:“狡,戾也。愤,动也。” 孔颖达 疏:“言马之乱气狡戾而愤满。” 清 方苞 《辕马说》:“駑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
“狡愤”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发音为jiǎo fèn,由“狡”(狡猾、狡诈)和“愤”(愤怒、愤懑)组成,形容心机深沉且情绪激愤的状态。既可指人的性格特质(如狡诈易怒),也可描述动物或事物的躁动不安。
古典出处
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杜预注:“狡,戾也;愤,动也。”原指马的狂躁气息,后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因狡诈偏执而引发的愤懑情绪。
用法扩展
清代方苞在《辕马说》中以“狡愤者,易惧而变”进一步扩展其义,强调这类性格易因恐惧而突变,常用于批评心术不正且情绪不稳定之人。
该词属生僻成语,日常使用频率较低,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谨慎选用。如需更权威的古典例证,可参考《左传》及杜预、孔颖达的注释。
《狡愤》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人狡诈而又愤怒的样子。
狡愤的拆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狗(犬)和忿(心),狗在这里代表狡猾,忿代表愤怒。
狡愤的笔画为13画。
《狡愤》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较晚,出自明代杨慎《临国纂语》一书中。其后,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描述人狡猾愤怒的一个词语。
《狡愤》的繁体字为「狡憤」。
在古代,「狡愤」一词的写法常有一些变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愤」的古字写作「憤」,而在《说文解字》中,「愤」的古字写作「憤」、「憤」又作「忿」。这些写法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字形的演变和古代对字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1. 虽然他表面上对这件事很平静,但你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内心的狡愤。
2. 面对这样的无理要求,他感到愤怒而又狡猾地找寻应对的方法。
1. 狡猾:形容人聪明而狡诈。
2. 忿怒:形容因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愤怒。
3. 愤懑:形容因某事而感到愤怒而又不便外露。
4. 愤恨:形容因受到伤害或不满而产生的愤怒和憎恨。
1. 诡诈:形容人狡猾而不可信任。
2. 愤怒:形容因某事而产生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1. 善良:形容人品德高尚且正直善良。
2. 和善:形容人态度友好和善良。
暗洞洞澳闸百口同声敝帏裁扣禅栖称谚赤衣使者醇正踔绝耽待大盈库搭转典治东洋参豆鼠对位独具一格厄陈防贼肥充诽笑雰糅分野梗险搁误贡棐华星秋月煇烁惠赠货殖呼五白浃月际会风云敬老院吉物军威犪驾狼犬廊腰缦回拿脚内省鸟鱼国懦夫旁岔儿撆缺溥遍扑速速仆御阡陌敲磕戚促秋稼首班説然溲麪素信万古未来身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