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虞的意思、麟虞的详细解释
麟虞的解释
麒麟和驺虞。均为传说中的仁兽。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夫梧禽不与鴟梟同枝,麟虞不与豺狼连羣。”
词语分解
- 麟的解释 麟 í 〔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鹿,全身有鳞甲,有尾。古代以其象征祥瑞,亦用来喻杰出的人物。简称“麟”,如“凤毛麟角”,“麟凤龟龙”。 笔画数:; 部首:鹿; 笔顺编号:
- 虞的解释 虞 ú 预料:不虞。 忧虑:无冻馁之虞。 欺骗:尔虞我诈。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 古同“娱”,安乐。 古代掌管山泽的官:虞人(中国春秋战国时称)。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舜所建。 姓
专业解析
麟虞(lín y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麟”与“虞”二字组合而成,特指两种传说中的祥瑞神兽——麒麟与驺虞。其释义及文化象征如下:
一、单字释义
-
麟
即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仁兽。《说文解字》释:“麟,大牝鹿也。”段玉裁注:“麒麟,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 象征祥瑞、仁慈,多见于太平盛世记载,如《诗经·周南·麟之趾》以麟喻贵族德行。
-
虞
此处专指驺虞(zōu yú),古籍中的义兽。《山海经·海内北经》载:“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 《毛诗故训传》称其“白虎黑文,不食生物”,代表信义与和平。
二、复合词的文化内涵
麟虞并称始于汉代文献,二者均为儒家推崇的仁德象征:
- 政治寓意:麟虞现身被视为帝王德政的吉兆。《宋书·符瑞志》将麒麟列为“王者至仁则出”,驺虞为“义兽,王者德至鸟兽则至”。
- 道德符号:麒麟“含仁怀义”(《说苑》),驺虞“践生草不折,食自死之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共同体现儒家仁恕思想。
- 艺术意象:明清官服补子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纹样,驺虞纹则见于皇家仪仗,彰显权力合法性。
三、文献考据
麟虞的记载可溯至先秦: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虞虽未列四灵,但《尚书大传》称其“尾倍身,不履生虫”。
- 司马相如《封禅文》以“囿驺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兽”歌颂汉室盛德。
参考文献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 沈约《宋书·符瑞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明史·舆服志》(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麟虞”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种神兽——麒麟和驺虞。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麟:指麒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仁慈、吉祥,常与太平盛世关联。
- 虞:指驺虞,同样为传说中的仁兽,形似白虎,黑纹,不食生物,象征信义与和平。
- 组合含义:二者并称时,代指品德高洁的仁兽,常比喻不与恶类同流合污的君子。
2.出处与引用
- 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提到:“夫梧禽不与鸱枭同枝,麟虞不与豺狼连群。”
此句以麟虞不与豺狼为伍,强调高尚者远离卑劣之人的处世态度。
3.象征意义
- 仁德象征:麒麟和驺虞均为“仁兽”,代表儒家文化中的仁爱、信义等美德。
- 警戒与选择:古文中常以麟虞比喻人谨慎交友、坚守原则,如《抱朴子》中的用法。
4.其他解释差异
- 部分低权威来源(如)将“麟虞”解释为成语,形容人如麒麟般警觉谨慎。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或误读。
“麟虞”本义为两种神话仁兽的合称,核心强调高尚品德的象征意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抱朴子》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辞书(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麻纸备件笨家伙蔽柨瘪嘴波斯人不为已甚不逾时菜市口长鬣公锄耧丹鸾钉钯定所鹅蛋脸番沉宫罗钩佩滚汤含苞待放憾怆和谋喝盏黄牌警告惠斯通电桥降温嚼裹儿径向忌怨沮溃军甲控带馈转捞龙老斵轮两半球两上领练明僚婿龙薣甿隶糜乱排批漂遥凭河诮恼傻大个儿神思视护遂心如意通向同职土贼韦鞲温陶香浄香门小来小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