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编管的意思、编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编管的解释

宋 代官吏得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谓之“编管”。此等刑罚亦有用于一般罪犯者。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 吕吉甫 大怒,白上夺 侠 官, 汀州 编管。”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其餘吏民有与 侠 交游及餽送者皆杖臀二十,远州编管。”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 周永懿 贪暴不法,前使者惮其凶狡,置不敢问,公具得其姦赃,即遣吏就捕,械送於狱, 永懿 竟除名编管 衡州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陈莹中 迁謫后,为人作石刻,自称‘除名勒停送 廉州 编管 陈某 撰’。”《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这婆子不合假粧姑姑,同谋不首,亦合编管邻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编管是中国古代法制体系中一种特殊的刑罚制度,其核心含义指将犯罪官员或特定人员编入地方户籍,并接受官府监管的流放惩处方式。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宋史·刑法志》记载"凡命官犯重罪,当配隶者,并杖脊、黥面,送指定州军编管"(来源:《汉语大词典》)。

从构词法分析,"编"指编入地方户籍册籍,意味着被流放者需要在新居住地登记身份;"管"则强调官府对犯罪人员的持续监管,包括限制迁徙自由、定期查验等强制措施。这种刑罚兼具身份贬斥与人身控制双重特征,常见于宋元时期对政治犯的处置,如《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现代汉语中,"编管"作为历史术语主要出现在法制史研究领域。其制度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以流代死"的刑罚理念,以及中央政权通过户籍制度强化社会控制的治理智慧。在《唐律疏议》《大明律》等法典中,可发现编管制度与刺配、安置等刑罚的衔接关系(来源:《法学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编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

  1. 宋代刑罚制度(主要含义)
    指宋代对获罪官员或罪犯的流放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

    • 适用范围:官吏因政治斗争、言论触犯统治者,或普通罪犯。
    • 执行方式:将受罚者贬谪至偏远州郡,编入当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监督管束,限制人身自由。例如《宋史》记载王廷珪因作诗送胡铨被编管辰州。
  2. 其他历史含义
    部分文献中提到“编管”可能与文字修饰相关(如所述“修饰文字”),但此解释未见于高权威性史料,可能为引申义或误读。

  3. 制度特点

    • 兼具行政处分与刑事处罚性质,常与杖刑并用。
    • 对官员而言,编管意味着政治生涯终结,如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吕吉甫被夺官后汀州编管。

提示:若需具体案例或延伸阅读,可参考《宋史·奸臣传》或宋代话本《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相守碑阙斌斌宾王称借趁时趁节赤衣使者促忙促急措心獃悍大捷大着作矾头冯相夫匠敷张过制咶咶喇喇黄鹢环利通索花砖鹄白假赁节侠九言客难款眷劳动力领款六耳不传道买日马颊河忙古歹毛寳放龟面违蔑贱脑球挠抑抛砖引玉仆竖秋谳染患讪鄙善人义士甥女耍寡嘴数码相机岁周阗骈啼謼抟谜瘏悴頽幽外姻五岳夏癸香蕙效劳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