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时年幼者事年长者之礼。并行时斜出其左右而稍后。《礼记·曲礼上》:“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郑玄 注:“肩随者,与之并行差退。”后遂用作忝在同列,得以追随于后之意。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小子谢麟阁,雁行忝肩随。” 明 张居正 《寿封翁观吾王年丈六十序》:“ 王子 博学邃养,厚积而晚发,余以童稚浅薄,谬为有司所録,获从 王子 之后。其视 王子 ,丈人行也,不敢肩随焉。”
(2).犹追随。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 澄什 结辙於山西, 林远 肩随乎 江 左矣。”《梁书·张率传》:“纷高冠以连袵,鏘鸣玉而肩随。”《旧唐书·则天6*皇后纪》:“刑戮虽加,枝胤仍在,何得肩随近侍,齿列朝行?”《明史·高拱传》:“ 拱 为首辅, 居正 肩随之。”
(3).跟上,比得上。 清 方苞 《书<王莽传>后》:“此传尤 班 史所用心,其鉤抉幽隐,雕绘众形,信可肩随 子长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公画名与 元 赵学士 、 明 董尚书 埒,而清操劲节,非 湖州 、 华亭 所能肩随。” ********* 《建国方略·第三计划》:“欲使 营口 将来再能凌驾 大连 而肩随於前言三世界大港之后,吾人必须一面改良内地水陆交通,一面濬深其达海之通路。”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肩随汉语 快速查询。
“肩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年幼者跟随年长者的礼节,要求并行时稍退后于对方。这一用法源自《礼记·曲礼上》的记载:若对方年长五岁以上,则需以“肩随”之礼相待,即行走时保持斜后方半步的距离,以示尊敬。例如唐代李白在诗中用“雁行忝肩随”表达对兄长或前辈的谦逊追随。
引申为主动跟随或处于同等地位。如《明史·高拱传》提到张居正“肩随”高拱,指两人曾以相近地位共事;南朝王屮的碑文用“肩随”描述人物间的并立关系。
指能力、水平上接近或比肩。清代方苞评价班固的史书成就“可肩随子长(司马迁)”,即认为其与司马迁不相上下;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亦用此词表达对城市发展潜力的期许。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礼记》《明史》等典籍或相关注释。
肩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背负责任并与人共同承担困难,共同奋斗、同甘共苦。
肩随的拆分部首是月和 自,总共8画。
肩随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臣肩随祸乱,尽忠竭力,断发草头,鞠躬尽瘁,死而不有尸。”
肩隨(注:随的“隨”字以两点水替代了一个点水)
在古代,肩随的“随”字的左侧有一个“舟”字旁,表示肩负重任像舟行海上的形象。
他是一个肩随责任,吃苦耐劳的人。
肩挑、肩并肩、肩舆、肩负重任等。
肩负、肩膀、肩扛、肩背等。
躲避、逃避、推卸、自私等。
挨肩擦脸北漂冰麝鄙色残热层递承福呈状赤字宠辱不惊打闲调门儿防御机制反问风向黼蔀黻纪腹诽膏膻光束栝松鬼督邮规绳寒蝇鸿罗淮剧隳硩建生矫厉积精祭陌警惧蜫蚑懒学连锋连殳溜嘴龙祠瞑睫诺顔杷杆船排镩洽览器度情知道权忮戎甲设计生辰八字生头死垄身腰狩人霜飔殊瑰水库说来话长说论完充为害緼絮五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