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ulate] 检点约束
检点约束。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近怜 李杜 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十:“要知淡泊者,必为浓艷人所疑;检束者,必为放肆子所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瞳人语》:“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近常从事于翻译,间有短评,涉及时事,而信口雌黄,颇招悔尤,倘不再检束,不久或将不能更居 上海 矣。”
“检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检点约束行为或言论,使其符合规范或道德准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检束”由“检”(检查、审查)和“束”(约束、限制)组成,强调通过自我或外部的规范来约束言行。例如,当一个人言行失当时,可用“行为有所检束”来提醒其注意规范。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特殊语境下的含义
在军事领域,“检束”曾指一种对军官的惩罚措施,限制其外出自由(时间为一至三十日),但此用法较为罕见且特定。
文化背景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频繁出现,如《西游记》描述“大众检束整衣”,体现古代对礼仪的重视。
“检束”不仅强调自我约束,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规范的重视。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查字典或沪江在线词典。
《检束》是一个汉语词语,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作名词时,指的是纠正、约束、使行为合乎规范的手段或方式;作动词时,意为纠正、约束、限制某人的行为。
《检束》的拆分部首是“⺮”(简化部首为“⺉”)和“⺻”(简化部首为“⺝”)。它由总计10个笔画组成。
《检束》的繁体字为「檢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字义相仿的古代文字有「檢」、「減」等。
在古代文字中,「检束」的写法有一定的变化。有些古代文字中,「检」字的上部常用「㡀」代替「⺮」,下部常用「炎」代替「⺻」。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演变也带来了写法的变化。
1. 他十分严厉地检束了学生们的行为纪律,确保教室秩序井然。
2. 父母希望通过检束孩子的配偶选择,确保他们的婚姻幸福稳定。
1. 检举、检查、调束、约束等。
约束、限制、规范、控制等。
放纵、宽容、开放、宽松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