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惧惶惑。《史记·晋世家》:“ 梁伯 好土功,治城沟,民力罢怨,其众数相惊,曰:‘ 秦 寇至。’民恐惑, 秦 竟灭之。”
“恐惑”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方面进行解释:
恐惑指惊惧惶惑,即同时包含恐惧与疑惑的复杂心理状态。该词由“恐”(害怕)和“惑”(迷惑)组合而成,强调因外界压力或未知情境导致的不安与迷茫。
最早见于《史记·晋世家》中的记载:
“梁伯好土功,治城沟,民力罢怨,其众数相惊,曰:‘秦寇至。’民恐惑,秦竟灭之。”
此处描述百姓因长期劳役与恐慌传闻而陷入既恐惧又困惑的状态,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恐惑”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描述人物在危机、谣言或未知事件中的心理状态。例如,现代可形容突发事件中群众的集体恐慌与迷茫情绪。
该词通过“恐”与“惑”的叠加,强化了因外部威胁或信息混乱导致的复杂心理反应,兼具情感与认知层面的双重含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恐惑》是指由于害怕或困惑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感到不安、犹豫、困惑和迷茫。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对未知、复杂或令人不安的事物产生的感觉。当面临困难时,人们常常感到恐惑。
《恐惑》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部和口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5,心部的笔画数为4,口部的笔画数为11。
《恐惑》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的形成是在古时的基础上逐渐衍化而来的。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轨迹。恐惑这个词的义项很早就出现了,但具体的来源文献尚不清楚。
《恐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恐惑」,笔画的顺序和简体字一样,只是形状稍有不同。在一些地区或场合,人们仍然使用繁体字来书写和阅读。
恐惑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但基本的字形结构是类似的。在古时候,汉字的字形较为简单,由基本的笔画组成,而且一些字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
1. 在迷雾之中,他感到一种恐惑的心理状态。
2. 面对新的挑战,他感到恐惑和无助。
3. 他的行动让人们感到恐惑和疑惑。
1. 恐惑不解
2. 迷惑不解
3. 困惑迷茫
4. 忧郁疑惑
1. 困惑
2. 迷茫
3. 疑惑
4. 不安
1. 领悟
2. 理解
3. 明白
4. 解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