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蒹葭的意思、蒹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蒹葭的解释

(1).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亦常用作谦词。《韩诗外传》卷二:“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攀由鸿鵠,倚是蒹葭。” 清 李渔 《意中缘·悟诈》:“我虽是蒹葭,现开著玉树花,难道他乌纱就没个穷葛瓜。”参见“ 蒹葭玉树 ”。

(2).《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胡惠生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无限蒹葭意,殷勤对此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蒹葭(jiān jiā)是汉语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特指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植物学定义

    • 蒹:未抽穗的芦苇。《汉语大词典》释为“没长穗的芦苇”。
    • 葭:初生的芦苇。《说文解字》注:“葭,苇之未秀者”。

      二者合称泛指芦苇类植物,多生长于水泽岸边。

  2. 形态特征

    属禾本科,茎秆中空,叶片狭长,秋季抽白色花穗,根系发达,具有生态固岸价值(《中国植物志》)。


二、文学与文化意蕴

  1. 《诗经》经典意象

    出自《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凝霜起兴,隐喻求而不得的怅惘(中华书局《诗经译注》)。

  2. 象征意义

    • 漂泊与韧性:因生长于水边随风摇曳,象征人生漂泊,如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化用其意。
    • 卑微而坚韧:芦苇质地轻软却根系深固,引申为平凡生命的顽强精神(《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辞典》)。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古代辞书

    《尔雅·释草》:“葭,华”,郭璞注:“即今芦也”。

  2. 现代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蒹葭:古书上指芦苇”。


四、科学分类补充

拉丁学名:Phragmites australis(芦苇),中国分布有6种近缘种,常见于湿地生态系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
  2. 许慎《说文解字》
  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
  4.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
  5. 仇兆鳌《杜诗详注》
  6.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辞典》
  7. 郭璞《尔雅注》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蒹葭”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综合多部权威文献及研究成果,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读音与字形

二、本义与植物学考据

  1. 具体指代:
    • 蒹:未抽穗的荻(禾本科芒属植物,学名Triarrhena sacchariflora),茎细硬,花序紧缩()。
    • 葭:初生的芦苇(禾本科芦苇属,学名Phragmites australis),茎中空粗壮,花序蓬松()。
  2. 词义演变:早期泛指芦苇类植物,后逐渐细化区分荻与芦()。

三、文学意象与文化象征

  1. 《诗经》经典意象:
    • 《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通过芦苇的萧瑟与白露的寒凉,隐喻对“伊人”求而不得的怅惘()。
    • 后世文人沿用此意象,如唐代杜甫、宋代苏轼等,使之成为“追寻与失落”的典型文学符号()。
  2. 其他文化内涵:
    • 谦称:因蒹葭为常见水草,古人常以“蒹葭之质”自喻微贱()。
    • 思念象征:诗词中常借蒹葭表达对友人、故地的怀想()。

四、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蒹葭》全诗解析或植物学特征,可参考《诗经》注本或植物分类学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艾白杆军白妆北户驳论陈粟抽贯稠咕嘟牀榻错杂当之有愧道门洞明妒昧发策粉蝶封兽風煙挂麪孤虚黑光衡岭红彤彤恛恛货车加班费蹇愕奬劳脚价娇啼交竹棘槐进经尽如人意量核撂心思利多琳珪面然炮兵乾贝撬杠衾裯妾情本清歌曼舞凄秀群斗善风实致视篆树惇诵讲锁簧宿衞恬和铁纱帽踢空为伍污毁笑嬉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