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erial censors] 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鲁公为谏官。——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掌谏诤的官员。《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諫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古无諫諍之官,人人皆諫官也,不惟广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广收天下之才。”
谏官是中国古代专司规劝君主、监督朝政的特殊官职,其核心职责与历史演变可归纳如下:
定义与核心职责
谏官是专为规劝君主过失而设的官职,需直言进谏以纠正帝王决策错误。他们兼具道德典范与政治监督的双重角色,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平衡皇权独断的风险。例如唐代魏征以敢于直谏唐太宗闻名,成为谏官典范。
历史起源与发展
职能特点与权力边界
谏官虽品级较低,但可直接向皇帝进言,甚至批评政策。例如宋代谏官可兼任御史,形成“台谏合一”制度,既监督君主又弹劾官员。其权力依赖于君主纳谏的意愿,如遇明君(如唐太宗)则作用显著,反之则可能遭贬谪。
著名案例与影响
唐代谏官制度尤为突出,魏征曾谏唐太宗200余次,促成“贞观之治”;宋代范仲淹、司马光等亦以谏官身份推动改革。谏官的活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成为古代政治纠错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意义与局限
谏官制度体现了儒家“以道事君”的思想,通过道德规训减少统治失误。但其效果高度依赖君主个人素质,且后期逐渐沦为党争工具(如宋代谏院成为派系攻击手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谏官设置或著名谏官事迹,可参考《训俭示康》或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谏官是古代中国官职名称,指负责向君主或高级官员提出忠告、批评和建议的官员。他们的职责是监督国家政务,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以确保君主能够正确决策、治理国家。
谏官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意为“言”),它表示与言有关的事物。根据拼音输入法的划分,它的笔画数为6画。
谏官这个词源于《周礼·春官·大宗伯》,它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在周朝时期,奉夏卫的周公旦就有设置有谏官的制度。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专门为君王或高级官员提出批评和忠告的官员职位。
在繁体字中,谏官的写法为諫官。繁体字是中国传统的汉字书写形式,广泛使用于台湾、香港等地。
谏官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在古代,它的写法为諫官,多了一个“口”字旁,表示与口有关的事物。这种写法一直沿用到现代汉字。
1. 古代谏官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他们需要具备勇气和智慧。
2. 谏官的建议常常能够帮助君王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3. 好的谏官可帮助国家避免犯错误,推动国家进步。
谏官的相关组词有:谏诤、谏臣、谏言。
谏官的近义词有:谏士、谏者。
谏官的反义词是顺从。
按甲寝兵般关暴躁如雷便羽补廕唱叫痴车吹噏当行家宕说颠倒干坤恶终凡身风缆扶从钩治恒裁伽利略家鼠桀虐卷石寇邓来舍两虎疗饥草流行性罗绷没头蹲梦肠猛寒命蒂尼僧挪挲片接寸附乾姜晴牕清靡碁石然始三七分时派诗翁收容衰粗刷抿水石清华私充思意羧酸所止体贴讬物连类万石五尺童子乌孙吴粤娴靜响喨纤鈎闲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