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erial censors] 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鲁公为谏官。——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掌谏诤的官员。《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諫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諫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古无諫諍之官,人人皆諫官也,不惟广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广收天下之才。”
谏官是中国古代职官体系中专司规谏君主的官职,其核心职责在于监督君主言行、指陈政事得失,以匡正君主决策。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制度角度分述: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谏官指封建时代专司向君主进谏的官员,如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其职能为直言规劝,纠正君王过失。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职责定位
谏官独立于行政体系,专职“讽议左右,以匡人君”(《通典·职官三》),通过奏议、封驳文书等方式约束君权,减少决策失误。
来源:[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点校本。
代表性官职
来源:[元]脱脱《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
制度意义
谏官制度是古代政治制衡的重要设计,如司马光所言:“谏官之职,为天子耳目。”(《资治通鉴》)。其存续体现儒家“以道事君”的治国理念。
来源:[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谏”字从言从柬,本义为直言规劝(《说文解字》)。谏官须秉持“文死谏”的忠贞气节,如魏徵谏唐太宗、包拯劾权贵,成为儒家“臣道”的实践典范。
来源:[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结语
谏官制度贯穿秦至明清,是古代监察体系的核心环节,其“直言匡正”的职能既维护了统治秩序,亦为中华政治文化留下“兼听则明”的治理智慧。
谏官是中国古代专司规劝君主、监督朝政的特殊官职,其核心职责与历史演变可归纳如下:
定义与核心职责
谏官是专为规劝君主过失而设的官职,需直言进谏以纠正帝王决策错误。他们兼具道德典范与政治监督的双重角色,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平衡皇权独断的风险。例如唐代魏征以敢于直谏唐太宗闻名,成为谏官典范。
历史起源与发展
职能特点与权力边界
谏官虽品级较低,但可直接向皇帝进言,甚至批评政策。例如宋代谏官可兼任御史,形成“台谏合一”制度,既监督君主又弹劾官员。其权力依赖于君主纳谏的意愿,如遇明君(如唐太宗)则作用显著,反之则可能遭贬谪。
著名案例与影响
唐代谏官制度尤为突出,魏征曾谏唐太宗200余次,促成“贞观之治”;宋代范仲淹、司马光等亦以谏官身份推动改革。谏官的活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成为古代政治纠错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意义与局限
谏官制度体现了儒家“以道事君”的思想,通过道德规训减少统治失误。但其效果高度依赖君主个人素质,且后期逐渐沦为党争工具(如宋代谏院成为派系攻击手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谏官设置或著名谏官事迹,可参考《训俭示康》或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熬眼八采葆养碑表编管拨理不可言喻柴天改玉掺杂朝处瞋恚衬甲出女大历十才子定睛顶针东摸西抹耳衣贩路逢逢风问鼓吹手龟主横民画一之歌活期椒烟急觞寄田椐椐彊彊举止大方劳农老行尊陋行露脚脉络马溜船美洲暝钟孽苗陪台皮轩扑棱轻劲鹊征祛逐染人涩呐绳套失脱首秋祀舍套杯桃红柳緑土地庙危辙遐暨详肯闲迳闲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