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俎的意思、鼎俎的详细解释
鼎俎的解释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郑玄 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宠於 护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 《治势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词语分解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 俎的解释 俎 ǔ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祭祀,崇奉)。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俎(刀和砧板)。 姓。 笔画数:; 部首:人;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鼎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具体如下:
一、基本含义
-
礼器功能
指古代祭祀、宴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组合,包含鼎(三足两耳的烹煮容器)和俎(放置祭品的案板或石台)。例如《周礼》记载“王举,则陈其鼎俎”,说明其礼仪用途。
-
烹饪用具
泛指切割、烹煮食物的工具,如《韩非子》提到伊尹“身执鼎俎为庖宰”,即通过厨具代指烹饪职责。
-
割烹行为
引申为宰杀、烹饪的过程,如《淮南子》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暗喻动物难逃被烹食的命运。
二、延伸含义
- 象征意义
在成语中,“鼎俎”可代指重要职位或责任,如《查字典》解释为“借指重大事务”,类似“肩负鼎俎之责”。
三、文献例证
- 《礼记·曾子问》提到祭祀时“鼎俎既陈”,强调礼器陈设的规范性。
- 杜甫诗“肉味不足登鼎俎”则通过鼎俎反衬食物的普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不同语境用法,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俎(dǐng zū)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盛放食物或烹饪的鼎以及供奉祭祀神灵的砧板。现在让我来为你拆分它的部首和笔画。
《鼎》这个字的部首是金,具体含义是金属,它有四个笔画。《俎》这个字的部首是人,具体含义是人,它有七个笔画。
鼎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的《周书·洪范》。根据历史记载,鼎俎是用来供奉神灵的砧板和鼎。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将食物放在鼎里烹煮,然后切割在砧板上,供奉给神灵。因此,鼎俎也成为了用来象征祭祀和美食的崇高仪式的代名词。
在繁体字中,你可以看到《鼎》的形状保持了一致,而《俎》的写法则稍微有所不同。它的繁体字形式为「信」。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但就《鼎》这个字来说,它在古代的写法大致保持了一致,没有太大变化。
举个例子:
- 隋代诗人杨炯的《鼎鱼词》中有一句诗:“别据宝鼎遗忘味,时煮金鱼恣爱窳。”这里的鼎代表烹饪的容器,而金鱼则代表美食。
关于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鼎俎这个词比较特殊,没有明显的组词形式。但是在意义上,可以用砧板、祭祀等相关词来表示。在近义词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相似的词汇,例如餐具、炊具等。而鼎俎作为一个整体指代的独特仪式,暂时没有反义词可以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