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郑玄 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宠於 护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 《治势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鼎俎(dǐng z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本义和引申义均与古代祭祀、宴飨礼仪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本义:古代祭祀宴飨的礼器组合
二、引申义:祭祀宴飨的代称与礼仪象征
三、古代文献中的例证
四、文化内涵 鼎俎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华夏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其组合使用体现了古代“敬天法祖”的祭祀文化和“食以体政”的治国理念,承载着等级秩序、社会伦理的象征意义,是研究先秦礼制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
“鼎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具体如下:
礼器功能
指古代祭祀、宴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组合,包含鼎(三足两耳的烹煮容器)和俎(放置祭品的案板或石台)。例如《周礼》记载“王举,则陈其鼎俎”,说明其礼仪用途。
烹饪用具
泛指切割、烹煮食物的工具,如《韩非子》提到伊尹“身执鼎俎为庖宰”,即通过厨具代指烹饪职责。
割烹行为
引申为宰杀、烹饪的过程,如《淮南子》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暗喻动物难逃被烹食的命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不同语境用法,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拜恩私室巴克什秉信逋荡灿焕长筵超轶绝尘乘龙配凤赤羽冲夷點補凋沦短陋二礼分解反应焚溺苟惜贯石喊呀耗散怀伏见便骄痴基级急流勇退金络索金山力士遽切克勒科生馈贽琅瑘敛费僚介路轨轮回道纶诏緑萼浓艳排击排推起单庆忭青春种省声省议十门秫黍太爷叹憾甜酸苦辣窴窴佻巧拖累骛行无义香分小船骁壶谢公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