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固执;不圆通。《红楼梦》第七十回:“ 紫鹃 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那时我祇怕他那个死心眼儿,姐姐这个天性,一时两下里合不拢来。”
(2).忠实不二。 朱自清 《外东消夏录·引子》:“问到底本有两种,一是‘耍奸心’,一是‘死心眼儿’。”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什么都不好,就是对我死心眼,总像个小狗似地跟着我。”
(3).指死心眼儿的人。如:他是个死心眼儿,很难劝得转来。
“死心眼”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ǐ xīn yǎn,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固执不圆通
指人思想或行为固执,缺乏变通能力,常坚持己见而不愿调整。例如《红楼梦》中紫鹃笑宝玉“二爷也死心眼儿了”,即形容其过于执着于某件事物。
忠实不二
在特定语境下,也可表示对人或事极度忠诚,如朱自清提到的“死心眼儿”指一心一意、不轻易改变立场。
指代固执的人
作名词时,直接指代性格固执的人,如“他是个死心眼儿,很难劝得转来”。
文学出处:
最早见于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后《儿女英雄传》等作品也有使用。
语法功能:
可作宾语、定语或状语,如“死心眼的人”“死心眼地坚持”。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处,可查看相关文学原文或权威词典来源。
死心眼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指个性固执、心胸狭窄,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或改变。它由“死心”和“眼”两个词组成。
“死”是一个表示极端、彻底的意思,类似于绝对、完全的含义。它的部首是歹,并且有四个笔画。
“心”是表示思维、感情的意思,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部首是心,并且有五个笔画。
“眼”表示人的视觉器官。它的部首是目,并且有五个笔画。
由此可见,“死心眼”这个成语的部首和笔画分别是歹、心和目,共计14个笔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据说,在古时候有两个哥们儿在三番五次的争吵之后,最终一个哥们儿失去了争论的兴趣,说了一句“我死心了”,表示他不再争辩。另一个哥们儿却顽固地坚持己见,不肯妥协,被形容为“死心眼”的人。
这个成语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与简体中文中的写法一样,都是“死心眼”,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确实有所不同。根据记载,汉字在秦代之前的版本称为小篆,秦代至明清时期的版本称为隶书。这些版本中的“死心眼”成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整体意思保持一致。
例如,可以用它在句子中的例句:“他真是个死心眼,一直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与“死心眼”意思相近的成语有“顽固”、“固执”等,它们都表示一个人不易改变主意或接受新的观点。
相反地,“开明”、“宽容”等成语则表示一个人的思想开放、心胸广阔,愿意接受新事物和观点。
总的来说,“死心眼”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不愿意妥协、难以接受改变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