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匠籍的意思、匠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匠籍的解释

匠人的户籍。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北征之马聚於马房,营造之兵终归匠籍。” 吴晗 《先元璋传》第五章二:“在 明代 户籍中,军籍和民籍、匠籍是主要的户口。”参见“ 匠户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匠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专指手工业者的特殊户籍类别,具有世袭性、强制性和赋役捆绑的特点,其核心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定义与性质

匠籍是官府将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编入的特殊户籍,区别于民户、军户等。匠户需世代承袭职业,不得转业,人身依附性强,需无偿或低偿为官府服役。例如《明史·食货志》载:“匠户二等:曰住坐,曰轮班”,明确其分类管理制度(来源:《明史》卷七十八)。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工商食官”制度,元代正式确立匠籍制,《元史·百官志》记载官府设“诸色人匠总管府”管理工匠(来源:《元史》卷八十五)。
  2. 明代完善:匠籍分为“轮班匠”(分期服役)和“住坐匠”(常住官府作坊),《明会典》规定轮班匠“每三年或二年一班”(来源:万历《明会典》卷一八九)。
  3. 清代废除:顺治二年(1645年)诏令“除匠籍为民”,匠户始获自由身份(来源:《清史稿·世祖本纪》)。

三、社会影响

四、学术研究

现代学者如王毓铨指出,匠籍是“封建劳役制的残余”(《明代的匠户》),傅衣凌则强调其阻碍商品经济的作用(《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古代工匠制度研究》专题亦系统梳理其演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历史频道)。

权威参考文献:

  1. 《明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韦庆远:《中国历代户籍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古代工匠管理制度变迁考》,2020年专题。
  4. 《清史稿·世祖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匠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类别,主要用于管理手工业者。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匠籍是官府将从事手工业或工程建造的工匠家庭编入的特种户籍。这类户籍具有世袭性,匠户需世代承担官府指定的劳役或生产任务。

二、历史演变

  1. 唐宋时期:唐代称“番匠”,宋代称“当行”,已有类似匠籍的登记制度。
  2. 元代发展:蒙古统治者将战争中俘获的工匠编为匠户,分为“系官匠户”(归官府或军队)和赏赐贵族的私属匠户。
  3. 明代完善:匠籍与民籍、军籍并列为三大主要户籍,匠户需通过“轮班”(定期服役)或“住坐”(常驻官府)方式服役。

三、制度特点

四、终结与影响

清代废除匠籍制度,结束了持续约4个半世纪的强制匠户服役体系。这一制度虽保障了官府手工业需求,但也限制了工匠的自主发展。

扩展说明: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指出,明代匠籍人口规模庞大,是支撑官方手工业的核心力量。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双溪杂记》《新唐书·百官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标参鼻亭不道补牢顾犬藏昂铲地皮长潸铲迹销声沉心静气翠釜倒冠落佩大势所趋跌坡迭嬗端行飞髾風聽祓送概义桂魄孤闷哈达黑蛟黑缁缁还朴反古婚姻法简怠僭易开脚连绵起伏里边厘盐门不夜关庙瑟音命吏目光如电念省蹑虚配当皮革浅鮮跂蠢秋旸日转千堦容悦肉台柈三禅赏地手指头肚儿私鬻簑衣裙天高地远条奏題名道姓铜牙利图谱兔走鹘落瓦当文罔冒小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