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家国的意思、家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家国的解释

家与国。亦指国家。《逸周书·皇门》:“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自是后, 顷公 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寧。”《魏书·司马昱传》:“ 超 父 愔 为 会稽 太守, 超 假还东, 昱 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於此。’”《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十一月, 广平王 俶 、 郭子仪 来自 东京 ,上劳 子仪 曰:‘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老师以家国之事託之於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家国虽殊道自均,须知主僕即君臣。” 清 秋瑾 《满江红·感怀》词:“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由雪?”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诗:“百年家国恨, 禹 城日倾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家国”是由“家”与“国”两个单字构成的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家”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亦包含家族、家庭之意;“国”指拥有领土、人民和主权的政体,即国家。组合后,“家国”一词在汉语中特指家庭与国家两个维度的统一体,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文化观念。

从语义演变角度,《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指出,“家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中“家国天下”的表述,强调以家庭伦理推及国家治理的儒家思想。唐代诗人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与“家书抵万金”的对照,进一步将个人家庭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关联。

现代语境下,《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家国情怀”一词,定义为个体对家庭伦理责任与国家社会责任的双重认同,例如:“他始终秉持家国情怀,致力于科技报国”。这种用法常见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语境中。

在经典文献中,《礼记·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体系,以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均为“家国”概念提供了哲学支撑,印证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家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词义

“家国”由“家”与“国”组成,指家庭与国家,也泛指国家整体。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逸周书·皇门》,如“是人斯乃谗贼媢嫉,以不利于厥家国”,强调家国利益的一致性。

二、文化内涵

  1. 家国同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伸,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到“家国安宁”,体现两者密不可分。

  2. 家国情怀
    该词常承载对国家与家庭的双重责任感,如“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反映家国兴衰的关联性。

三、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家国”多用于表达集体主义精神或爱国情怀,例如“家国同庆”“家国叙事”等表述。在姓名学中,“家”“国”二字组合也寄托对个人品德与国家责任的期许。

总结

“家国”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中华文化中“家国一体”思想的凝练表达,强调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别人正在浏览...

摆说板正碧濑冰梨谗颊车屐城守遳脆导仗迭障独化恩怨方棱凤阳门府解槁饿高汤歌筒海波不惊皓首穷经瀽瓮番盆经说禁戒金台市骏久久不忘娟丽郡县棱叠缭绫潦汙流势理言笼毂鸣璜木塞浓淡屏言平原督邮弃禄钦谋秋箭起征却霜戎号散官傻楞楞縿縿山弯渗合慎容石中美首事爽旦素检踏影蛊未雨绸缪舞龙小珰小客车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