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鞍辔的意思、鞍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鞍辔的解释

鞍子和驾驭牲口的嚼子、缰绳。 唐 韩愈 《招扬之罘》诗:“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轡。”《水浒传》第四七回:“后槽牵过一匹快马,备上鞍轡。” 洪深 《申屠氏》第四本:“后槽刷洗了高头骏马,备上鞍辔,马头马身也披红挂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鞍辔是汉语中一个典型的复合词,由“鞍”和“辔”两部分组成,特指古代驾驭马匹时使用的成套装备。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鞍

释义:指架在马、骡等牲口背上的坐具,通常由皮革或木质结构制成,用于承载骑乘者或驮载货物。

功能:

二、辔

释义:指驾驭牲口的缰绳和嚼子,是控制马匹行进方向与速度的关键工具。

结构组成:

三、鞍辔的完整释义

作为合成词,鞍辔指代整套马具装备,包含鞍具与控马器具,是古代骑乘文化的核心器物。其引申义可指代对事物的全面掌控(如《资治通鉴》"整其鞍辔"喻指整顿秩序)。


参考资料: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鞍"、"辔"词条释义。
  2. 《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马具相关条目。
  3. 王力《古代汉语》中对车马器具的考释。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鞍辔”是汉语中一个传统词汇,主要用于描述骑乘马匹时的装备。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鞍辔”由两部分组成:

  1. 鞍:指马鞍,即套在马背上供人骑坐的坐具,通常用皮革或木质制成。
  2. 辔:指缰绳和嚼子,是控制马匹行进方向、速度的绳索装置。

两者结合,泛指整套骑乘装备,既包括骑坐用具,也包括控马工具。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1. 古代应用:鞍辔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胡人发明后传入中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广泛应用。
  2. 等级制度:古代对鞍辔的使用有严格规定,不同身份、场合需配不同材质的鞍辔,例如贵族常以金银装饰。
  3. 文学引用:唐代韩愈《招扬之罘》提到“振迅矜鞍轡”,《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也多次描述鞍辔的细节。

三、相关延伸


四、总结

“鞍辔”是古代骑乘马匹的核心装备,兼具功能性与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交通、军事及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说文解字》或《事物纪原》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岛摆架子百盏八遐常操寸脉锉碓得意扬扬叼唆敦劝凡火風月所附势斧质格老子宫帏狗盗鼠窃刮鼻子光昌环路会道门简要清通揭调接腔截日尽欢而散浸取久续峻秩考级率以为常麦个马提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墨面木排木毬使者闹肚子钦赐穷身启牖宂肤柔脃媆媆山湫省得深情故剑殊事疏俗锁厅举人铁范望屋以食为久无害都吏先令书衔石鸟闲种萧郎萧氏写生珍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