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地为狱。 南朝 梁简文帝 《罢雍州恩教》:“折以片言,事关往圣,寄之勿扰,传彼昔贤,故剋木不对,画狱无入。”亦作“ 画狱牢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俺正要省约法,画狱牢;那知他铸刑书,加炮烙。” 王季思 等注:“借用 周文王 画地为牢的故事。”参见“ 画地为牢 ”。
“画狱”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 本义与起源
“画狱”字面意为“画地为狱”,即在地上画一个圈作为象征性的牢狱。这一概念与“画地为牢”相似,源于古代对刑罚的简化或象征性表达,常见于早期社会法律不完善的时期。
2. 词义演变与文学引用
3.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通常仅用于文学、历史研究或引用古籍时,多带有比喻性,强调形式上的约束或象征性惩戒。
总结
“画狱”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法律与道德的融合性理解,其核心在于以象征性手段实现规范目的。需注意,当前权威典籍中对此词的解释有限,以上分析主要基于文献片段和文学作品的引用。
《画狱》(huà y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分别是“画”和“狱”。
• 《画》:它的部首是“田”,总共有8个笔画。
• 《狱》:它的部首是“犬”,总共有7个笔画。
《画狱》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唐朝时期,一位名叫李逍遥的画家因被人诬陷而入狱。在狱中,他以画为媒介,将自己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表达了出来。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对困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因而衍生出了“画狱”这个词语。
在繁体字中, 《画狱》的写法和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画狱》的写法有所不同。以《画》字为例,古代的写法是类似于“畫”、 “劃”。《狱》字古代写法为“獄”。
• 他用笔画营造出了一幅《画狱》的场景。
• 在这幅画中,艺术家勾勒出了内心深处的《画狱》。
• 画作、画家、画廊、画册
• 狱卒、狱吏、狱中、狱外
• 监狱、囹圄、牢狱
• 自由、解放、开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