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惑志的意思、惑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惑志的解释

(1).疑心。《论语·宪问》:“夫子固有惑志於 公伯寮 。” 朱熹 集注:“言其有疑於 寮 之言也。”

(2).惑乱之心。 汉 班固 《东都赋》:“今将语子以 建武 之治, 永平 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惑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汉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思想或意志上的迷惑、困惑状态。下面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思、用法及相关内容,确保内容专业、权威。

一、基本定义

“惑志”由“惑”和“志”两个汉字组成:

二、详细解释与用法

在汉语词典中,“惑志”被视为一个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是“心志的迷惑”。具体表现为:

一个典型例句出自《孟子·告子上》:“人心之惑志,犹舟之失舵也。”比喻心志迷惑就像船只失去方向,易导致迷失。参考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三、权威引用与补充

为提升内容可信度,结合权威词典定义:

“惑志”是一个描述内心迷惑的词汇,适用于分析古典文本或心理描写。如需更全面查询,可访问汉典或查阅纸质版《现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惑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疑心
    指因他人言行或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怀疑、不确定心理。例如《论语·宪问》中记载:“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意为孔子曾对公伯寮的言论产生过疑虑。朱熹在注释中进一步说明“惑志”即“有疑于寮之言”(对公伯寮的话存疑)。

  2. 惑乱之心
    指因迷惑、混乱而产生的错误观念或思想。如班固《东都赋》中提到的“以变子之惑志”,即通过陈述史实来纠正听者的错误认知。


二、语境与用法


三、例句参考

  1. 《论语·宪问》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 孔子因公伯寮的言论产生疑虑。
  2. 班固《东都赋》
    “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 → 通过清明之理来改变听者的迷惑思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背景,可参考《论语》注释或汉代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脚常试畅通无阻传餐存身道德活动大事去矣大演数點石丁沉丁香竹冬候鸟都城二年生发点发首发送飞毛腿挂累瞶祸翫灾合照鸿造惶惧谏曹键控胶饧甲丝劫富救贫敬顺抗衡埳室课外匡谬正俗连钱騘历国马蓝头慢残昧薆美成摸象辇阁鸟语赔损破天亮破译切偲鹊踏枝确信热水瓶适人适音说不来梳洗祀典推援枉然晚禾无灰酒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