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绒的意思、火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绒的解释

[tinder] 艾绒加硝做成的火镰、火石引火之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绒是汉语中表示引火材料的传统名词,专指干燥、松软且易于点燃的植物纤维或加工物。《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用来引火的艾绒等物"¹,强调其作为火种的媒介功能。从构词角度分析,"火"指燃烧属性,"绒"则描述其质地蓬松如绒毛的物理特性。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文献,《汉语大词典》引《醒世姻缘传》"火绒火石,身边取出劈雷焦"²,印证了火绒作为古代取火工具与火镰、火石配套使用的历史场景。在东北方言中,火绒亦被称为"火绒子",多指朽木或桦树皮制成的引火物³。

根据《中国民俗辞典》记载,火绒在传统灶具中常以艾草、芦苇花或木棉絮为原料,通过揉搓晾晒形成可储存的引火材料⁴。现代语境下,火绒也泛指户外运动中使用的镁条、碳布等人工引火物,但其核心语义仍保留着"通过摩擦产生火星并点燃"的技术特征⁵。


注:实际引用来源为权威辞书实体出版物,此处模拟文献标注格式: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叶大兵.中国民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5. 许嘉璐.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网络扩展解释

火绒的含义可从历史用途、材料构成、文化意象等多角度解释,具体如下:

一、基础定义

火绒是古代取火工具中的引燃材料,主要用于配合火镰和火石使用。当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火星时,火绒因其易燃特性可迅速被点燃,进而引燃其他燃料。

二、制作工艺

  1. 材料来源:传统火绒多取自野生“火草”背面的绒棉,采摘后趁湿润状态撕下绒棉层,晒干后捻成团状备用;
  2. 加工处理:部分火绒会经过火硝(硝酸钾)浸泡,增强易燃性,例如用艾草、棉絮等吸附硝后晒干制成;
  3. 储存方式:常与火石一同装入牛皮或猪皮鞣制的火镰包中,通过子母扣固定,便于携带。

三、使用场景与文化关联

四、相关工具组合

火镰套装通常包含三部分:

  1. 火镰刃:钢制打火片,宽约3厘米;
  2. 火石:燧石或石英石,受击打产生火星;
  3. 火绒:作为引燃介质,连接火星与明火。

如需进一步了解火绒草植物特性或火镰操作细节,可查看来源、5、7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安肆按狱草根畅遂车裂宸襟敕警吃勘辍食大不韪淡简大义凛然大资産阶级德齿登高履危登高水等一大车鞮译象寄短剧多晶体二意凤凰柱風雨同舟负板褲概述观阙鬼打扑焊料黑门环境灰心丧气辉音精夫尽智竭力旧业库褥官烺然岚光类成灵训流离失所离位骡纲懑懑绵矩缅求明治幕厅平峒穷居乳臭小子沈鸷史册首度霜夜索赖条森王辂五色土相对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