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耗的意思、火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耗的解释

(1).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它日,又鍊每五十两为一锭,三两作火耗。”《文献通考·钱币二》:“尚书省言, 崇寧 监铸御书当十钱,每贯重一十四斤七两,用铜九斤七两二钱,铅四斤一十二两六钱,锡一斤九两二钱,除火耗一斤五两,每钱重三钱。”

(2). 元 代于产金地征税时,往往多于应征数,以为铸币时的损耗。 明 清 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元史·刑法志三》:“其有巧立名色,广取用钱,及多秤金数,剋除火耗,为民害者,从监察御史廉访司纠之。” 明 高攀龙 《申严宪约责成州县疏》:“徵银不加火耗,即颂声徧地。”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下》:“火耗之所由名,其起於徵银之代乎?此所谓正赋十而餘赋三者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六章:“第二是每两银子额外加三分,名叫‘火耗’,叫地方官吏们下到腰包里,实无道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耗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背景与经济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金属货币(尤指白银)在熔铸过程中的损耗。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应用与现代延伸三个角度进行专业解析:


一、词典释义与字面含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火耗指“铸钱或熔银时发生的损耗”(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册)。其构词中:


二、历史语境中的财税概念

在明清赋税制度中,“火耗”演变为地方政府征收的附加税(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卷》)。其运作逻辑如下:

  1. 征收动因:百姓纳税多用零散银块,官府需熔铸成官锭上交国库,过程中银两因氧化、粘连等损耗约2%-5%。
  2. 税制异化:地方官员为弥补损耗,向纳税人多征银两(如每两税银加收0.1两),实际征收额远超合理损耗,成为官吏敛财手段。
  3. 政策改革:雍正时期推行“火耗归公”,将附加税合法化并纳入中央财政管理,部分转作官吏“养廉银”(来源:《清史稿·食货志》)。

三、现代术语的延伸应用

在冶金与材料科学领域,“火耗”仍指金属高温加工中的自然损耗(来源:《材料科学大辞典》)。例如:


学术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7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2.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清史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3. 材料科学大辞典编委会. 《材料科学大辞典》.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网络扩展解释

“火耗”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原始含义 指铸造钱币或熔铸银锭时的金属损耗。例如宋代《云麓漫钞》记载,每五十两银锭需额外加三两作为火耗。

二、赋税附加税(元明清时期)

  1. 起源:元代在产金地征税时,以弥补铸币损耗为名多征赋税,明代演变为正税外的附加税。
  2. 演变:
    • 清代初期地方官借火耗之名加重征收,部分地区附加税高达正税的50%。
    • 雍正时期推行“火耗归公”改革,将附加税率规范为10%-15%,并设立“养廉银”制度,部分收入用于官员廉政支出。

三、成语比喻义 形容资源(时间、精力、财物)的无效消耗,如“火耗光阴”。

补充说明 该词在《元史》《文献通考》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清代顾炎武《钱粮论》也批判过火耗的滥用现象。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案例,可查阅《云麓漫钞》《清全典事例》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圾碎邦都被坚执鋭参典畅春园道拜电笑巅越动刑噩异脯掾柑橘葛纱过中不食骇惧河龟河陇花民猢狲大王佳名交杯交乱结结巴巴京氏学积仁掘柘枝麇居阃司老忘浑略窥一班练句罗合买账马棚风扪虱而谈暝钟泞泥驽下铨第趣驾日林国神完气足石郎神侍医手不应心竖沟蒜条金肃恭台官腾谤天玺推演外羡王节未央文驷污垢物议险迥熙来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