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朽昏庸。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 强 转惛耄,废忘事几。 稽使君 曾以一玉巵与 强 ,后忽语 稽 曰:‘昔 安期先生 以此物相遗。’”
惛耄(hūn mào)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惛”与“耄”二字组成,多用于形容人因年老而心智昏聩、神志不清的状态。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文献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惛(hūn)
《说文解字》释为“不憭也”(不明事理),《玉篇》注“惛,乱也”。
经典用例:
《孟子·梁惠王上》:“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我糊涂,无法更进一步理解)。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中华书局影印本)。
耄(mào)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盐铁论》则称“七十曰耄”。
经典用例:
《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并非我年老昏聩而妄言)。
来源: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
“惛耄”二字连用,强调因年迈导致的认知能力衰退,常见于古代法律与伦理文献:
指人年老后思维混乱、记忆力减退、判断力下降的状态,常伴有视听衰退等生理特征。
《汉语大词典》释为“年老昏乱,神志不清”。
古代法典(如《唐律疏议》)将“惛耄”视为减免刑罚的依据之一。如《唐律·名例律》规定:“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其中“惛耄”即指高龄者的心智状态。
来源: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
《汉书·刑法志》:
“耄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惛耄遗忘,不可追咎。”
(描述老人因身体衰弱导致神志不清,其过失可被宽宥)。
《宋史·刑法志》:
“九十曰耄,虽有罪不加刑,盖悯其惛耄也。”
(明确将“惛耄”作为司法宽宥的法定理由)。
“惛耄”在现代汉语中虽罕用,但其概念在法学(如刑事责任年龄)、医学(老年痴呆症研究)及伦理学(赡养义务)中仍有延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对老年人及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规定,可视为对“惛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来源:
“惛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该词由“惛”(hūn,意为糊涂、昏昧)和“耄”(mào,指八九十岁的高龄)组合而成,意为年老昏庸、思维不清,多形容因年迈而神志衰退的状态。
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祛惑》,文中提到人物“强”因年老变得“惛耄”,导致遗忘重要事务,甚至误将他人所赠之物当作古人之遗物。
近义词与反义词
使用注意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描述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因年龄导致的认知衰退现象,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hūn mào,均为第四声,需注意“耄”的发音易误读为“máo”。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或相关词语辨析,可参考《抱朴子》原文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
按歌八辅败没碧落碑捗摅谄妄逞施崇惮宠遇厝火燎原大行政区抵兑丁子对棋夺眶而出酆狱扶苏伏诛干柴烈火高遁个人财产公典馆子孤穷寒江寒鸥约横轼花霾脖子黄犬话声划一不二胡侃骄暴精算进就岌嶪磊磊明明敛膝柳毬陆九渊墨三郎蟠幽剽迫瓶沈簪折穷远齐赘然石诗谛十失霜薤水漂儿退迹屯乱外任绾角儿五斗误期吴趋五作险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