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峻貌。《文选·张衡<西京赋>》:“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峩以岌嶪。” 张铣 注:“岌嶪,高壮貌。” 唐 杜甫 《九成宫》诗:“曾宫凭风迴,岌嶪土囊口。” 宋 陆游 《登城》诗:“九衢百万家,楼观争岌嶪。” 清 谭嗣同 《六盘山转饷谣》:“马足蹩,车轴折,人蹉跌,山岌嶪。”
(2).危急。 唐 李华 《谢文靖赞》:“在昔 苻秦 ,将霸 晋 邦,百万雷行,饮马 长江 , 江 淮 岌嶪,力屈则降。” 宋 宗泽 《上大元帅康王札子》:“每思我 宋 本嗣无疆,今势孤危岌嶪如此。”
“岌嶪”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山势高耸险峻,也可引申为形势危急。以下为详细解释:
高峻貌
形容山势或建筑高耸险峻的状态。例如:
危急
引申为形势或处境危险,如“岌嶪不可终日”。
“岌嶪”兼具自然形态与抽象危机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古典诗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选》《说文新附》等文献来源。
《岌嶪》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形容山势险峻,崇山峻岭等景象。比喻局势或境况严峻或危险。也可以表示外貌威严,高大险峻。
《岌嶪》这个字由“山”和“巨”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28画。
《岌嶪》这个字起源于古代汉字,是大篆字体的一种形式。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为「嶼」。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规范并不像现代一样固定。所以,《岌嶪》这个字在古代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写法。比如,可能会用「岌巊」、「岌巈」等字形来表示。
1. 这片山区岌岌可危,居民们要警惕土地滑坡的风险。
2. 他站在山巅,眺望远处的峭壁和岌嶪的山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
岌嶪的一些相关词语包括:岌岌可危、岌巒、险峻等。
与《岌嶪》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险峻、峻岭、峭壁等。
与《岌嶪》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平缓、平坦、平易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