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浑茫剖判,清浊以陈,或昇以动,或降而静,彼天地犹不知所以然也。” 宋 秦观 《上吕晦叔书》:“閤下之道如元气行乎浑茫之中,其发为风霆雨露者,特糟粕耳。”
(2).谓广大无边的境界。 清 曹寅 《钱塘晓潮》诗:“北斗掉尾天失色,浑茫之元不可测。”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张超然上舍》:“浑茫千顷翻学海,扶疎十丈丰词条。”
(3).模糊;不分明。 清 姚鼐 《米友仁<楚江风雨图卷>》诗:“波翻雨横客登楼,天地浑茫不知处。” 梁斌 《播火记》四二:“他们坐在那里,眼看着太阳渐渐西沉,天地相连的地方一带浑茫。”
“浑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释:
混沌蒙昧的状态
指上古时期人类未开化的原始状态。例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塞难》中描述:“浑茫剖判,清浊以陈”,比喻天地初分时的蒙昧景象。宋代秦观也曾以“元气行乎浑茫之中”形容自然混沌的状态。
广大无边的境界
常用于描绘浩瀚、深远的自然或精神世界。清代曹寅在《钱塘晓潮》中写道:“浑茫之元不可测”,形容潮水的磅礴气势;唐孙华则以“浑茫千顷翻学海”比喻学问的广博。
模糊不清的视觉或感知
表示事物轮廓或认知上的不分明。如姚鼐描写风雨中的江景:“天地浑茫不知处”,以及梁斌在《播火记》中用“天地相连处一带浑茫”描绘黄昏的朦胧感。
用法特点: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兼具描述自然景象的壮阔(如“浑茫云海”)与抽象概念的深广(如“历史浑茫”),现代也偶见于形容思绪或记忆的模糊状态。
浑茫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指迷茫、模糊、不清楚的状态。
这个词的部首是水(氵)和艸(草),共计9个笔画。
《浑茫》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尧典》中,形容天地间的模糊和无边无际的景象。
在繁体字中,《浑茫》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浑”在古代会写作“渾”,“茫”可能写作“莽”。
以下是一些关于浑茫的例句:
与“浑茫”相关的组词有:
与“浑茫”近义词包括:
与“浑茫”反义词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