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 唐 韩愈 《赠族姪》诗:“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 唐 王昌龄 《赠宇文中丞》诗:“僕本濩落人,辱当州郡使。” 宋 苏轼 《欲就蒜山松林中卜居》诗:“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 沉砺 《感怀》诗之四:“莫更生涯嗟濩落, 天津桥 畔有啼鹃。”
濩落(huò lu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事物大而无用、空廓不实的状态。《汉语大词典》释为“空廓无用”,常用于形容人或物看似宏大却缺乏实际价值。
词源与演变
该词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瓠落无所容”的表述,本作“瓠落”,后演变为“濩落”。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注:“瓠,本亦作濩”,说明二者为异体关系,均指向空虚不实之义。
文学应用
在诗词中多用于表达失意或抱负难伸。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中“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借“濩落”自嘲壮志未酬的境遇,体现其情感深度。
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中,该词引申为“不合时宜”或“脱离实际”,常见于文学评论与历史研究,如形容脱离现实的理论或政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引用来源:
“濩落”是一个源自古典文献的词汇,其含义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并在文学中形成丰富的意蕴。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与字形关联
“濩”本指水流奔放之貌(),而“落”有零落、空廓之意。两字组合后,最初形容物体形态的“空廓无用”,如《庄子·逍遥游》中惠子以“瓠落无所容”讽刺庄子学说大而无用,此时“濩落”与“瓠落”相通()。
哲学典故的引申
庄子通过“瓠落”的比喻,探讨“无用之用”的哲理,但后世文人多取其表面义,将“濩落”与人生失意关联,形成固定意象()。
形态描写 → 情感投射
文人自况的常用语
唐代诗人常以“濩落”自嘲怀才不遇,如刘禹锡“如何今濩落,闻君辛苦辞”(),苏轼“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均借以抒发仕途坎坷或理想落空的苦闷。
该词属古典雅语,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需注意语境适配。例如描述历史人物际遇时,可用“濩落半生”增强文言语感;日常交流中则建议使用“失意”“落寞”等更通俗的表达。
白龙鱼服百县半宵宝露背子伯首澄澜赤心报国箠楚打对子怠骜担水向河头卖巅一恩假恩戚方侯蜚语覆短革带共害过滤寒往暑来后车之戒换朝黄闼湖南丝弦金叶表开明兽髡接冷竈练色寥戾历术没分眉头眼后明核袅娜娉婷排设叛背披历迫近启程青衣劝学群蚁附膻人区山岙神驰盛从生申弹簧锁謟过殄世统天通同投讬五房无起夏后启痚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