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s tears trickle down] 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亦作“ 扑速速 ”。1.形容物体轻轻而不断地落下。多形容流泪。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三出:“扑簌簌泪两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泪珠儿滴了万颗,止约不定,恰纔淹了,扑簌簌的又还偷落。”
(2).摇动或抖动貌。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迭屑屑魂飞胆落,扑速速肉颤身摇。” 清 王廷绍 《寄生草·眼睛皮儿扑簌簌跳》:“眼睛皮儿扑簌簌跳,耳朵垂儿常发烧,未开门喜鹊不住喳喳叫。”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二章:“ 栓栓 的哭声好像尖刀子一样,戳着 生宝 的心窝。 生宝 的心扑簌簌地颤抖着。”
(3).象声词。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二折:“只听的扑簌簌鞋底鸣,諕的我颤兢兢手脚冷。”
“扑簌簌”是一个汉语拟声叠词,读音为pū sù sù,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形容眼泪等液体连续落下
多用于描绘人流泪或物体(如尘土、花瓣等)细碎飘落的场景。
例句:
形容物体轻微抖动或颤动
常用于描述身体部位(如眼皮、手指)或轻软物体(如树叶)的抖动状态。
例句: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扑簌簌》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描述轻柔、连续的声音或动作。它常常用来描绘轻风拂过树叶、细雨滴落等情景,使人感受到一种柔和而悦耳的氛围。
《扑簌簌》的拆分部首分别为手和禾。整个词共有13个笔画。
该词源于汉语,属于创造性词汇。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撲簌簌」。
在古时候,「扑簌簌」一词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
1. 轻风吹过,树叶发出扑簌簌的声音。
2. 小雨点扑簌簌地敲打在窗户上。
1. 扑通扑通:形容心跳声。
2. 扑哧:形容细雨声或目光等散开的声音。
3. 扑棱:形容水面或鸟翅膀拍打的声音。
1. 沙沙:形容植物摩擦声或站立在沙地上的脚步声。
2. 簌簌:形容轻微的拍打声。
1. 寂静:与扑簌簌相对,形容无声或非常安静的状态。
2. 嘈杂:与扑簌簌相对,形容声音混杂、喧闹的环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