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公羊传·僖公十六年》:“何以不日?晦日也。”《三国志·吴志·孙韶传》“会 翊 帐下, 徐元 、 孙高 、 傅婴 等杀 览 员 ” 裴松之 注引《吴历》:“晦日设祭除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晦日,都司 哈廷标 於 宛顶 遇 大山 土司之从子 阿笼 。” 章士钊 《赵伯先事略》:“ 伯先 取晚轮,以晦日晨达 广州 ,而事已前败,七十二烈俱殉。”
(2). 唐 时曾特以正月晦日(三十日)为晦节,至 德宗 贞元 五年改以二月朔日为中和节。 唐 杜甫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诗之一:“非君爱人客,晦日更添愁。” 浦起龙 心解:“ 唐 以正月晦日为中和节。” 仇兆鳌 注引 洪仲 曰:“《唐志》: 德宗 时 李泌 请废正月晦日,以二月朔为中和节,则是前此以晦日为节也。” 明 杨慎 《升庵诗话·韩滉晦日呈诸判官》:“‘晦日新晴春意饶,万家攀折度长桥。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东风换柳条。’ 唐 人以正月三十日为晦日,君臣宴饮,应制赋诗。”《四库全书总目·小说二·独醒杂志》:“ 唐 改正月晦日为中和节,载於 鄴侯 家传。当时尝以命题试士,其诗载於《文苑英华》,本非僻事,而试官谬举清明寒食之説, 敏行 亦不能纠正。”参见“ 中和节 ”。
晦日是汉语中表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的传统历法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历法定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晦日特指农历月份的最后一日,与“朔日”(初一)相对。《中国古代历法》指出,古人以月相变化划分月份,“晦”即月亮完全隐没的状态,象征月周期终结。
民俗关联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记载,晦日在古代与驱邪避灾活动相关。例如唐代有“送穷”习俗,民众于此日清扫屋舍、焚烧旧物,寓意辞旧迎新。部分地区还将正月的晦日视为“忌日”,停止劳作以祈福。
文学意象
文学作品中,晦日多用于渲染萧瑟氛围。如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句“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敝裘”,通过晦日的阴晦天色映射战乱时代的压抑心境。
现代应用
当代农历体系中仍保留晦日概念,但实际使用频率降低。《中国岁时节令辞典》提及,晦日相关习俗多融入清明节、除夕等节庆,仅少数地区保留独立民俗活动。
“晦日”是中国传统历法中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此时月亮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相完全隐没,故称"晦"(《说文》解:晦,月尽也)。
作为成语使用时,"晦日"引申为不吉利的日子,喻指人生或事业的低谷期。
扩展阅读:现代除夕源自腊月晦日习俗,唐代诗人姚合《晦日送穷》诗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可见当时送穷风俗之盛。
白青辈数儿褊忿查找出羞凗凒倒好钓誉砥廉峻隅东方人藩邦飞帬阁斋公共卫生管情取过刑汉高祖毫无逊色豪羊槐鸡圜法灰垢回软晦晓纠风拒谏剧照开足马力垦区窾贫来仪朗达捞捕敛积流脍人口离乡隆心卖野人头藐然谬举内急女真攀高接贵跑酷喷洒签押权象铨校阙齾桡曲颯拉山垄识视説短道长缩头缩脑田毛天王脱离编队小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