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咬破指头。表示决心,发誓。《史记·田叔列传》:“ 赵王 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啮指暗思花下约,凭阑羞睹泪痕衣。” 明 李东阳 《读唐诗三十一首》之二:“﹝ 徐世勣 ﹞又忍弃其流涕啮指之言,以成 武氏 之祸。”
2.表示思念深切。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精感万里。’”
“齧指”(niè zh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可通过以下两点解释,并包含相关典故:
形容极度痛心或情感共鸣
字面意为“咬手指”,常用来表达内心的悲痛或焦虑。例如《搜神记》记载,曾子在外时因母亲思念而咬指,他心有所感归家,体现母子间的心灵感应。类似故事还有《后汉书·蔡顺传》中,蔡顺的母亲咬指后,他立即感应并返家,凸显孝道与亲情连结。
表示决心或誓言
在《史记·田叔列传》中,赵王“啮指出血”以表效忠决心,此处“齧指”是古人起誓的一种方式,通过自伤行为强化承诺的庄重性。
文化意蕴: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既反映古人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承载孝道、忠义等传统伦理观念。需注意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古文或典故引用。
《齧指》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咬手指或咬指甲。该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齒”和“指”。
“齒”是指牙齿,属于汉字中的一个部首,并且在这个词中起到了描述咬的动作的作用。
“指”是人手的一个部位,包括手指和指甲。
根据部首和笔画,可以将《齧指》拆分为“齒”(15画)和“指”(7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时候,用来形容人们犯愁或烦恼时咬手指的动作。它可以用于表达人们在紧张、焦虑、苦恼或思考时的状态。
繁体的写法是“齧指”,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发展,可能存在一些变体字。
以下是一个《齧指》在句子中的例句:
他在思考问题时,习惯性地齧指。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组词或短语与《齧指》有关。
例如:
- 齧指为怨:形容一个人因为内心的痛苦而咬手指或咬指甲。
- 忍不住齧指:指的是一个人因为极度的紧张或焦虑而无法自控,以至于咬手指。
与《齧指》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 咬指甲
- 咬手指
与《齧指》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 放松
- 安抚
总之,《齧指》是一个形容咬手指或咬指甲的词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在紧张、焦虑、苦恼或思考时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