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都名。(1) 周武王 都 镐 ,至 成王 时别营 洛邑 为 东都 ,因称 镐京 为 西都 。《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 周 室居 西都 丰 镐 之时诗也。”(2) 新莽 始建国 四年(公元12年)建 洛阳 为 东都 ,因称 常安 ( 新莽 改 长安 为 常安 )为 西都 。(3) 东汉 都 洛阳 ,因称 西汉 旧都 长安 为 西都 。 汉 班固 《西都赋》:“ 汉 之 西都 ,在於 雍州 ,实惟 长安 。”(4) 唐 显庆 二年(657年)以 洛阳 为 东都 ,因称 长安 为 西都 。(5) 唐 宝应 元年(762年)以 凤翔府 为 西都 ,不久罢。(6) 五代 梁 开平 元年(907年)建都 开封府 ,号 东都 ,因改 唐 东都 河南府 为 西都 。(7) 五代 后唐 同光 元年(923年),复以 京兆府 为 西京 ,又称 西都 ,至 晋 天福 三年(938年)罢。(8) 五代 吴 都 江都府 ,至 南唐 改都 江宁府 ,因称 江都府 为 东都 , 江宁府 为 西都 。 宋 陆游 《南唐书·烈祖纪》:“以 建康 为 西都 , 广陵 为 东都 。”(9) 北宋 以 洛阳 为陪都,因在 开封 西,故称 洛阳 为 西都 。 宋 梅尧臣 《闻欧阳永叔谪夷陵》诗:“共在 西都 日,居常慷慨言。”
(2). 西汉 的代称。
西都是汉语历史地理名词,特指古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立的主要都城,常与“东都”相对。其具体含义及权威解析如下:
西都指朝代在西部建立的政治中心。这一概念源于“两京制”,即同一王朝为巩固疆域或平衡发展,在东西方向分别设立都城。例如:
汉代
《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汉兴,立都长安,是为西都。” 东汉张衡《西京赋》亦以“西都”指代长安,描述其宫室之盛。
唐代
唐袭隋制,以长安为“西京”(亦称西都),洛阳为“东都”。杜甫《秋兴八首》有“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之句,暗指长安作为西都的历史地位。
北宋
虽定都汴梁(今开封),但仍尊洛阳为“西京”,延续“西都”旧称,见于《宋史·地理志》。
西都在诗词中常象征王朝鼎盛或历史沧桑。如白居易《长恨歌》“西都望长安”,借地名寄托兴亡之感。
(注:因部分古籍无公开电子链接,来源仅标注文献名称;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纸质或数据库版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等。)
“西都”是中国古代复都制体系下对“位于西方的都城”的称谓,具体含义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下是其核心解释:
“西都”是复都制下与“东都”对应的地理概念,多指今陕西西安一带的旧都,具体名称和范围随朝代更迭变化。其核心功能为政治、文化中心,常与东都形成“双京”格局。
败象白意宾帱不庄晨爨吃搭搭笞辱础舃粗粗大部分等曹断灭空放纷翻天作地丰霸孵化器拊接工贾归控贵疏含咽洪轨鸿门回波简则检正官醮诉佳音锦书燎炉镣子离愤柳下惠留颜苗条莫桑比克暖流佞惑朴悫青琅玕七校入降闰日三神山杀厉山塲升降机释仗説谏私爱太尊坛坎统铺土脚蛇土泥翫味位地滃郁温室效应无足挂齿牙乡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