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邪吏的意思、邪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邪吏的解释

犹邪臣。《管子·七臣七主》:“故主虞而安,吏肃而严,民朴而亲,官无邪吏,朝无姦臣。”《汉书·公孙弘传》:“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异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邪吏”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字形、词源及文献用例三个角度解析:

1. 字形与词源 “邪”本义为“不正”,《说文解字》释作“琅邪郡”,后引申为偏斜、奸伪之意;“吏”指古代官府中办理文书或具体事务的人员,《说文》载“吏,治人者也”。组合后,“邪吏”特指行为不端、滥用职权的官吏。

2. 文献定义 《汉语大词典》将“邪吏”释义为“品行邪恶的官吏”,强调其违背官德准则。该词在史籍中多与“循吏”(守法良吏)形成对比,如《汉书·循吏传》所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反衬邪吏对民生的危害。

3. 历史语境中的表现 明代《大诰》等法律文献记载,邪吏常表现为“枉法贪赃”“酷虐百姓”等行为。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明吏治”条,更具体指出“州县官朘削小民,馈送京官,以谋升转”的腐败链条,揭示邪吏运作机制。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邪吏”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指行为不端、滥用职权的官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邪吏”意为“邪臣”,指品行不正、违背法纪的官员。该词强调官吏在道德或职权上的失范,常见于历史文献中。

  2. 文献出处与历史背景

    • 《管子·七臣七主》提到“官无邪吏,朝无姦臣”,强调肃清腐败官吏对治国的重要性。
    • 《汉书·公孙弘传》批评“邪吏行弊政”,指出这类官员会导致民生困苦、社会难以教化。
  3. 具体行为表现
    根据历史语境,邪吏通常表现为贪污、欺压百姓、滥用权力等,破坏官场廉洁与社会稳定(注:此网页权威性较低,需谨慎参考)。

  4. 现代应用
    该词现代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讨论,形容古代官场腐败现象,较少用于当代语境。

“邪吏”是古代对不法官吏的贬称,其核心特征为道德败坏与职权滥用,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阿达白马小儿败行谤説边野笔诛碧滋常赁逞力成林充好丑怪从长丛莽丛雀渊鱼道婆达子登明选公发牢骚发信飞升腾实分庭抗礼诰札出身贵极人臣国轨寒尘含糲晃晃加剧俭啬矫揉洁诚雷逝利如率笔湄公河漠不关心牧啸南流景輣车捧角烹炮钱码子热中人僧阁韶靡设纚蛇鳞诗花蓍簪霜叶水贩田园诗铜爵铜砚拖肠鼠土司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五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