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涩的意思、梗涩的详细解释
梗涩的解释
亦作“ 梗澁 ”。 1.阻塞。《晋书·王承传》:“是时道路梗涩,人怀危惧。 承 每遇艰险,处之夷然。” 唐 韩愈 《嘲鼾睡》诗:“ 黄河 弄濆瀑,梗涩连拙 鮌 。”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三五年间,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高,流行梗澁,则上流必决。”《金史·移剌道传》:“ 海陵 南伐,使督运芻粮,所在盗起,道路梗澁,间关仅至 淮南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今 女真 据其间,道路梗涩,甚於涉海。”
(2).迟钝;滞涩。《宋史·张茂直传》:“ 茂直 淳至寡言,晚年多疾,才思梗涩不称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斋童闻琴自作声,初以为僚僕之戏也;既知其非人,始白 温 。 温 自诣之,果不妄。其声梗涩,似将效己而未能者。”
词语分解
- 梗的解释 梗 ě 植物的枝或茎:菜梗子。 直,挺立:梗着脖子。 正直,直爽:梗直。 阻塞,妨碍:梗塞(?)。梗阻。心肌梗死。 大略:梗概。 有刺的草木:梗榆(刺榆)。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涩的解释 涩 (澀) è 不光滑,不滑溜:轮轴发涩。 一种使舌头感到不滑润不好受的滋味:苦涩。这个柿子很涩。 文字难读难懂,不流畅:晦涩。生涩。涩讷。 滑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梗涩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单字“梗”与“涩”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综合理解。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
梗 (gěng)
- 本义:指植物的枝或茎。如《说文解字·木部》:“梗,山枌榆,有朿(刺),荚可为芜荑也。”后泛指草木的直茎部分。
- 核心引申义:阻塞、妨碍、不顺畅。这是“梗”在构成“梗涩”一词时最主要的意义。例如“梗塞”指通道堵塞,“作梗”指从中阻挠。(来源:汉典网 - 汉字“梗”的基本解释)
- 其他引申义:挺直、正直(如“梗直”),大略(如“梗概”)。但在“梗涩”中不涉及。
-
涩 (sè)
- 本义:指舌头感到麻木干燥、不滑润的味道或感觉。《玉篇·水部》:“涩,不滑也。”即不润滑、不流畅。
- 核心引申义:
- 味觉:像明矾或不熟的柿子那样使舌头感到麻木干燥的味道(苦涩、酸涩)。
- 触觉/视觉:不润滑、不光滑(滞涩、干涩)。
- 语言/文字:生硬、难懂、不流畅(生涩、艰涩)。
- 行为/经济:不顺畅、困难(晦涩、羞涩)。(来源:汉典网 - 汉字“涩”的基本解释;国学大师 - 汉字“涩”的释义)
二、合成词“梗涩”释义
将“梗”的核心引申义(阻塞、不顺畅)与“涩”的核心引申义(不润滑、不流畅)结合,“梗涩”一词通常表示:
- (道路、管道等)阻塞不通,运行不畅。
- (文辞、言语等)生硬晦涩,不流畅,难以理解。
- (事情进展)不顺利,有阻碍。
“梗涩”一词的核心含义是阻塞不通、不顺畅、不流畅。它既可以形容具体事物(如交通、水流)的物理性阻塞,也可以形容抽象事物(如语言表达、事情进程)的艰深晦涩或进展困难。其语义重点在于“不通”和“不顺”。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梗涩”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指阻塞或不畅通
- 物理阻塞:形容道路、水流等被阻碍无法顺畅通行。例如《晋书》中记载“道路梗涩,人怀危惧”,描述交通受阻的情形。
- 抽象受阻:也可比喻事物发展遇到障碍,如宋代欧阳修提到河流“流行梗澁,则上流必决”,暗指治理不畅导致问题。
二、指表达或思维的滞涩
- 文字晦涩:形容文章、言辞难以理解,如现代用法中表示“文字表达不清晰,使人困惑”。
- 才思迟钝:用于描述人的思维或创作能力迟滞,如《宋史》称张茂直晚年“才思梗涩不称职”。
使用场景与示例
- 文学批评:评价某作品语言艰深、逻辑混乱时,可用“梗涩”形容。
- 历史描述:古籍中多用于记载交通、治理受阻的情况,如《晋书》《金史》中的用例。
补充说明
需注意“梗涩”在古籍中多写作“梗澁”,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学术或文学领域。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核心均围绕“不流畅”展开。
别人正在浏览...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相干词钝意虚凑拢篡贼翠駮道傍苦李第一义番手敷宣高步云衢关肃霜贵贱皓素黑洋何自侯白荒郊华诬毁诬会葬绛帷交地铰铰基命纠譑絶幕康瓠科威特吝顾礼堂陆师路隅绿茸茸瞀眩明名暮碧拏讹牛田呕气劈丢扑冬拼火器满将覆情窟弃羣臣屈摺上调石揵侍卫时嫌四门学邃美宿庐天行外屏王荆公体纨裤文玉树贤合销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