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凌空高飞;升腾直上。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鮋鰕踊悦於泥泞,赤螭凌厉乎高冥。” 唐 李德裕 《凤凰赋》:“畏采毛之摧落,不凌厉而奋飞。”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尽期君凌厉,羽翮高秋,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
2.形容气势猛烈逼人。《三国志·魏志·贾翊传》“ 太祖 不从,军遂无利”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至于 赤壁 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 宋 朱淑真 《白菊》诗:“回旋秋色漙清露,凌厉西风紫嫩霜。” 明 宋濂 《诸子辩》:“﹝ 庄子 ﹞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下上星辰而莫测其所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老苏<谏论>》:“文气凌厉,词意婉和。”
3.犹严肃,严厉。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黄忠端公》:“吾乡 黄石斋 先生为千古伟人,初不知其生前如何风采,余曾得其《待漏图》画像,则恂恂道貌,靄然可亲,絶无一毫凌厉气概。”
4.犹锋利。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尔来时局迁移,战术大变,前此骑射火器,凌厉无前,今则芻狗弁髦,一无所用。”
“淩厉”是“凌厉”的异体写法(“淩”为“凌”的异体字),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形容气势迅猛、锐利逼人,常用于描述攻击性、冲击力或威压感极强的状态。
例:战斗中的攻势、激烈的言辞、迅猛的动作等,如“凌厉的剑气”“攻势凌厉”。
气势猛烈
强调压倒性的力量与速度,如《明史·海瑞传》中“下令飇发凌厉”形容政令执行迅猛严格。现代语境中多用于形容竞技、军事或艺术表现(如舞蹈动作)。
升腾高飞(古义)
古汉语中可指凌空飞翔,如晋代葛洪《抱朴子》用“赤螭凌厉乎高冥”描绘神兽腾空之态。
人的精神风貌
引申为意气昂扬、奋不顾身的姿态,如描述士兵“凌厉前行”,或文学中表现勇往直前的斗志。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或近义词辨析,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淩厉是一个形容词,意指某人、某事物具有威严、严厉、锐利、强势等特点。它常用来形容人的气势或行为态度具有强烈的威慑力和进攻性。
淩厉的构字部首为水,拆分后的部首是氵(三点水)。淩厉的总笔画数为12,其中淩字的笔画数为11,厉字的笔画数为8。
淩厉是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淩字源自古代用于船头的舷石,意味着船艄向前行进。厉字表示锐利、强悍的意思。在繁体中,淩和厉的写法为凌犁。
在古代,淩厉的汉字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淩字写作「諒」,厉字写作「裡」。
1. 他那淩厉的目光让人感到有点害怕。
2. 他以淩厉的态度对待工作,总是尽力以求取得最佳的结果。
1. 淩人:指威势崇高、得众抚恤的人。
2. 厉声:指声音刺耳、锐利而有威力。
近义词有威武、矍铄、悍然。
反义词有温和、和顺、柔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