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妇女对亡夫的尊称。《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夫曰皇辟。” 孔颖达 疏:“辟,法也。夫是妻所取法如君,故言君法也。”
(2).皇帝。《隶释·汉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赫赫皇辟,矜哀下民。”《隋书·王劭传》:“《河图·皇参持》曰:‘皇辟出,承元讫’……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皇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词汇,其具体释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文献来源的详细解释:
古代妇女对亡夫的尊称
源自《礼记·曲礼下》记载的祭祀称谓体系:“夫曰皇辟”。孔颖达疏注解释:“辟,法也。夫是妻所取法如君,故言君法也。” 此处的“皇辟”强调丈夫在家庭中如君主般的地位,体现古代夫妻伦理关系。
皇帝的别称
见于《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此用法通过拆分字义(皇=大,辟=君),将“皇辟”引申为天子的代称,常见于碑铭文献,如《汉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中“赫赫皇辟”即指皇帝。
建议参考《礼记》《隋书》等原始文献,或使用专业辞书进一步考证具体用例。
《皇辟》是一个汉字词语,是指皇帝的封号。在古代中国,皇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因此皇帝被尊称为“皇辟”。
《皇辟》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皇(bushou:白)和辟(bushou:辛,笔画:13)。
《皇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皇辟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周禹》一篇,用来形容周朝的国君。
《皇辟》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皇壁」。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皇辟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历史演变和文化变迁,旧时期的具体写法已经不再广泛使用,现代写法为「皇辟」。
1. 他被封为皇辟后,开始了他的统治。
2. 皇辟的权力使他可以单方面做出重大决策。
皇帝、辟谷、辟邪
天子、帝王
臣子、百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