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盛在簋内的黍稷。《仪礼·公食大夫礼》:“簋实实于筐,陈于楹内两楹閒二,以并南陈。”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左传军实解》:“器物之名,如豆实、簋实、器食是也。”
“簋实”指古代盛放在簋(青铜食器)中的黍、稷等谷物,是祭祀和宴飨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字词构成
“簋”为商周时期盛放熟食的礼器,圆口双耳,青铜材质;“实”即容器内盛装的内容物,这里特指黍、稷等主食作物。
礼制功能
簋在周代礼制中与鼎搭配使用,形成“鼎簋制度”。例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簋内黍稷作为礼仪规格的体现。祭祀时簋实需陈列于特定位置,《仪礼》记载“簋实实于筐,陈于楹内两楹间”,体现仪式规范性。
器物演变
商代簋多无耳,西周出现双耳、方座、带盖等复杂形制,簋实盛放方式随之变化。如西周中期加盖簋可防止谷物洒落。
文献佐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将“簋实”与“豆实”并列为礼器盛物,印证其作为专有名词的古代用法。
需注意,现代语境中“簋”字因北京“簋街”而常被误认为与餐饮街区相关,但古义专指礼器,与当代用法无直接关联。
簋实(guǐ shí)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簋(guǐ)和实(shí)。
簋(guǐ)是簋食器的简称,是古代用来盛放祭品的一种方形鼓状容器,代表祭祀和宴会。簋的部首是竹,总笔画数为12。
实(shí)表示实在、真实、实际等意义,是表示事物真实性的形容词。实的部首是宀,总笔画数为5。
簋实的来源比较明确,最早出现在《周礼·乐器志》一书中作为乐器名,后来演变为一种礼器的名字,用于古代祭祀活动。
在繁体字中,“簋”和“实”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簋”和“实”的形态会有一些变化。
“簋”的古代写法中,其下方的“卝”字旁会用“厂”字旁代替,如“厂咼”。
“实”的古代写法中,字形上会在正文部分增加一个“実”字旁,如“実关引弟”。
例句:祭祀时,奉上酒和食物摆放整齐的簋实。
组词:簋实意味着实在和真实,常常与“事实”、“真实”、“实情”等词一起使用。
近义词:真实、实在、实际。
反义词:虚假、假象、虚幻。
【别人正在浏览】